静悬屋盎春
□江初昕
藏品:锦上添花五彩壁瓶。
年代:晚清。
质地:瓷。
规格:高32厘米,宽16.5厘米。
特点:壁瓶呈葫芦状,粉彩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壁瓶的最上方挂耳为荷花纹饰,中间是一朵荷花,四周缠枝点缀。第二层是锦地花卉纹,繁密工整、华丽精致。第三层是粉彩如意纹,黄色底料,寓意称心如意。中间是整个壁瓶的核心,图案以牡丹、锦鸡为主,寓意锦上添花。
渊源:壁瓶是古代皇权贵族挂在墙壁或床内柱子上用来插鲜花的器具。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记载,壁瓶造型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时期。万历十九年的《遵生八笺》一书记载“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到了清代,壁瓶备受文人喜爱,还有不少赞美壁瓶的诗句,如:“蘅皋掇青藻,毡室伴清嘉”“宿再朝烟与润,山花野卉常新”“动洁路搴秀,静悬屋盎春”。清宫档案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三十年,景德镇御窑厂进贡宫内的贡物中都少不了壁瓶,靠壁一面平坦有孔,用于悬挂墙壁或床内的柱子上。其器型多样,有葫芦式、半圆式、莲花口式、瓜棱式等,尺寸也有大小之分,所绘图案有龙纹、高士、八仙、松竹梅、斗鸡、芦雁、折枝花果、雉鸡牡丹等。壁瓶到民国以后逐步退出了市场。
点评:该壁瓶中间画的牡丹枝繁叶茂,枝干斜逸旁出,有聚拢的、也有散开的,叶子肥大;顶部的牡丹花,有花骨朵的、含苞待放的、也有恣意盛开的;花朵的颜色也有朱红、墨绿;花的姿态有仰面朝天的、也有俯首沉思的、有侧面斜视的、也有交头接耳的。花丛中有一座假山,上面立着一只锦鸡,羽毛光鲜亮丽,色彩斑斓,吉祥寓意一目了然。
藏所:九江博物馆。
片柴值千金
□雷焕
藏品:天青釉牡丹纹双流壶。
年代:五代。
规格:通高22厘米,腹径16厘米,足径10厘米。
特点:此壶被专家鉴定为柴窑孤品。时至暮春,百花争艳,花中之王牡丹最惹人喜爱。现收藏于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的五代天青釉牡丹纹双流壶,斜肩、圆腹、并排双曲形流,扁平曲柄,胎呈白色,施天青釉,釉水滋润。双流壶上颈肩部有一周弦纹,将壶身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肩上画面为牡丹花瓣纹,双流并排,划刻花菱形纹,柄上模印几何纹,为仿唐代金壶纹饰。壶器腹上主画面是3朵剔刻牡丹,1朵含苞的、1朵欲放的、1朵怒放的。绽放的这朵牡丹有37片花瓣,是目前发现的五代天青釉壶中最多、最大的一朵牡丹,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件剔有3朵牡丹花卉的双流壶。
渊源:柴窑是以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姓氏命名的御窑口,被后人誉为“五大名窑”之首、“诸窑之冠”。柴窑烧制成本很高,据记载,烧造一柴窑需要近2000斤松木,烧造温度也非常严格,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意外,因此成品率低,所以传世柴窑瓷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收藏界自古就有“片柴值千金”之说。
相传当时制瓷工匠向柴世宗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后人对这句御批的理解是柴荣“以言瓷寓国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四方初定,此时恰似“雨过天青”国运渐兴。作为一国之君,柴世宗宏愿在胸,誓将掌中长缨化作如椽巨笔,挥洒“这般颜色”,创造一个太平盛世。
点评: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仅烧了不到6年的柴窑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柴窑藏品也因存世稀缺弥足珍贵。柴窑有“四如”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件天青釉三朵牡丹纹双流壶集柴窑“四如”特点于一身,整体造型大气,刀法犀利深刻,浮雕效果突出,从含苞欲放至完全绽放,表现出牡丹不同时期的艳丽与富贵。
藏所: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
当春独有名
□程磊磊
藏品:景德镇窑牡丹纹罐。
年代:元代。
质地:陶瓷。
规格:高27.5厘米, 口径20.7厘米, 底径18.6厘米。
特点:该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浅圈足、砂底,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自上而下用青花双弦线分隔成5个纹样带;口沿绘一周海水纹,肩部绘缠枝莲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6朵缠枝牡丹,近足处点缀卷草纹、莲瓣纹各一周。牡丹、莲花饱满硕大,仰俯有致,风姿典雅。底部斜削,砂底略有流釉,有淡淡的黄赫色火石红。釉面肥润泛青,青花发色秾妍明翠,深入胎骨,兼有丹青之妙。迎光侧视有锡光,纹饰以小笔触绘就,笔意酣畅,洒脱自然。内壁接胎痕明显,修坯自然。
渊源:牡丹也叫“谷雨花”。唐代诗人裴说在《牡丹》中赞美道:此物疑无价,当春独有名。”清代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里记载:“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由此可见,在古代,谷雨赏花是一场盛会,即使在今天,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仍于谷雨时节举办牡丹花会。
牡丹纹是元青花瓷当中非常典型的纹样,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元青花牡丹纹的绘制皆采取阴刻勾勒成形、青花涂绘之工序,即在绘画牡丹之前先以针状工具阴刻出花叶轮廓,突出叶脉,然后涂绘晕染而成,青料聚积于勾线之内浓重深沉,烧成之后有强烈的立体效果,远胜纯粹的笔绘,由此可见元代景德镇工匠的巧思和智慧。
点评:元代景德镇罐类器型的瓷器,特征极其鲜明,皆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
此罐采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颜料绘制,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青色泽,且笔触衔接处有淡淡的铁锈斑,这是判断元青花瓷真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可见,此罐无论从制胎、绘纹、釉色等方面都与元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相吻合,且器型规整,发色纯正,极为难得。
藏所:上海博物馆。
芳气满闲轩
□郑学富
藏品:粉彩开光人物图茶壶。
年代:清乾隆时期。
质地:瓷。
规格:高12.6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3厘米。
特点:据故宫资料介绍:此壶为紫红色砂泥,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渊源:民间谚语云:“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茶专家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古代文人雅客喜欢在谷雨前后相聚饮茶,品茗论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由颜真卿、陆士修、 张荐、李萼、崔万、皎然同作。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清乾隆皇帝风雅倜傥,一生嗜茶如命,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为此,宫中茶礼盛行,大批瓷质、紫砂茶器进入宫廷,成为皇室御用器具。御用茶器的制作先要由宫廷造办处出样,然后经过乾隆皇帝的品评选定后方可烧制和使用,其风格受到乾隆皇帝的喜好与审美情趣影响。景德镇御窑厂为了迎合宫廷所需,烧制出大量的配套茶具,器身大多题有乾隆御制诗文,同时配有《烹茶图》,图文并茂,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形成了乾隆时期官窑器的主要装饰特色,在工艺、装饰、纹饰等方面代表了清朝乾隆时期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点评:此壶肌理润泽,造型丰腴,粉彩淡雅,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位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怀。
藏所:故宫博物院。
笼暖焙茶烟
□孟丽娜
藏品: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
年代:唐代。
质地:金银器。
规格:口径16.2厘米,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
特点:此银笼通体模铸成型,纹饰鎏金。主要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笼盖圆隆似穹顶,錾饰15只浮雕状飞鸿,分列两周,内圈5只飞鸿引颈向内,外圈飞鸿两两相对,笼盖和笼身做成子母扣。笼身直口、深腹、平底、四足,口沿上缘饰一圈莲瓣纹,下缘饰一圈破式团花,鱼子纹底,笼体腹壁錾饰飞鸿24只,分列3层,交错排列,两两相对翱翔,姿态各异。两侧口沿下铆接有环耳,耳座为4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提梁,提梁上套银链与盖钮相连。笼身下方4足与笼底边沿铆接,由3个花瓣呈倒“品”字组成,镂空处作球路纹。笼底有“桂管臣李杆进”六字錾文。
渊源:民间有摘谷雨茶的习俗。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香气宜人。唐代盛行饮茶,茶叶经过加工压制成茶饼,用纸或蒻叶之类包存,放在茶笼里,挂在高处。如果茶饼受潮,就以笼装茶,用文火慢烤,这样可以保持茶的色、香、味纯正。
1987年,法门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宫大门被重新开启。其中,这里出土的一批茶具为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全、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银笼便是这套茶具中的一件,是宫廷用于贮藏茶的焙篓,由此可见,唐代皇室饮茶之精细程度。
点评:银笼上的文字表明,这是唐僖宗在登基前所供奉的皇家之物,用金、银制作,工艺精湛,纹饰瑰丽,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藏所: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