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汉时期阴山地区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郝建平

  从旧石器时代起,阴山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发现的距今50多万年前的大窑文化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两汉时期,生活在阴山地区的民族主要有匈奴、林胡、楼烦和内迁而来的汉族等。这些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生产、生活,交流、融合,对开发祖国的边疆做出了贡献。

  西汉前期,阴山地区主要由匈奴控制,汉王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一方面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又每年给匈奴送去大量黄金、丝织品、酒、米、食物等。另一方面,互开关市,使汉族与匈奴能够开展贸易往来。这种和亲政策,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机会。通过关市交易,匈奴从汉朝得到了铁器、铜器、陶器、金银器、丝织品、谷物等,汉朝从匈奴换得了大量的牲畜和畜产品。

  从西汉中期起,阴山地区基本上为汉王朝所控制。为了建设北部边疆,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如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等,并移民实边。这一时期,在阴山地区生活的民族主要是汉族和匈奴等。匈奴的主体在迁徙到阴山以北的漠北地区后,仍有不少匈奴人留在了阴山地区。为了便于管理,汉王朝建立了属国制度,允许这些匈奴人保留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在阴山地区生活的汉人有一部分是内地民众自己来到这一地区的,而政府移民实边是内地人民进入阴山地区最主要的方式,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武帝在河套地区设朔方郡,从内地移民十万到这里开垦。后来又移民数十万口到河套地区。此后,汉政府多有移民到阴山地区的记载。

  来到阴山地区的汉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从事农业生产,使这一地区有了农业经济,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游牧经济方式,形成了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并存、交融的局面。

  大量汉人入居阴山地区,使中原汉族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距离日益缩短,推动了民族融合。这从汉匈通婚和汉人的胡化、匈奴人的汉化等方面可以得到反映。汉匈婚配,包括汉族女子出嫁匈奴和入匈的汉族男子娶胡妇为妻。汉朝公主曾多次出嫁匈奴单于为妻,张骞、李陵、苏武等人均有娶匈奴妇女为妻的经历。汉匈男女通婚组成一个家庭,需要适应对方的生活方式,吸取对方民族优秀的文化因素,如学习对方民族的语言文字、生产技术等,这对于汉匈两族文化的交融显然是有利的。进入阴山地区的汉人,面对新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他们有的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穿胡人的服装,食畜肉,有的甚至骑马放牧从事畜牧业,这都是汉人胡化的表现。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人也出现了汉化的现象。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逐水草迁徙,毋城郭”的游牧民族,但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学会了农业生产,有了农业经济。在一些匈奴的墓葬里,就发现了农作物种籽和仿造汉式的铁镰、铁铧等工具。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有二牛牵引一人犁田的画像,说明这种先进的耕作方法,已传入这一地区,提升了播种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壁画中还绘有碓舂图,在包头市麻池和乌拉特前旗公庙子等地也曾出土碓舂模型,这些粮食加工工具的大量发现,说明了阴山地区已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壁画中还有女子采桑图和养蚕用的一些器物,说明阴山地区已经出现了养蚕业。手工业技术在汉人的影响下,也得到了提升。在杭锦旗阿鲁柴登古城发现了炼铜遗址、铸钱遗址和冶铁工场,呼和浩特市美岱二十家子汉古城也发现冶铁遗址,出土了许多铁农具。匈奴还从汉人那里学会了挖井、修筑城池,统计人口和牲畜的方法。在鄂尔多斯杭锦旗、呼和浩特二十家子等地就发现了大量汉代的瓦当和砖瓦窑场遗址。和林格尔墓壁画中有孔子问礼图和颜渊、子夏、子路等“贤人”像,还有描述报答父母之恩的“孝子”图,这说明儒家文化已在阴山地区得到传播。

  两汉时期,生活在阴山地区的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交流、融合,既提高了这里的经济水平,缩短了与内地的差距,又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两汉时期阴山地区 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弓开如满月 箭发似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