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通过访问曾经亲历历史现场的见证人,收集原始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得到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近年来,口述历史在收集原始资料、创新呈现方式、改进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掘赤峰地区“草原额吉”抚养3000孤儿的鲜活事例,通过口述历史的有效形式,把民族团结的故事讲鲜活,讲生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丽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段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越血缘的传奇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当时因为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出现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儿童,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了怀抱,在当地,这些孩子被称为“国家的孩子”,是“草原额吉”在蒙古包里用无私的爱将他们养育长大。这段难忘的历史记载着草原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诠释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浓浓情怀,是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委统战部、巴林右旗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积极组织协调下,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先后对当年从上海接送第三批“国家的孩子”的亲历者进行了口述历史采访,他们找到86岁高龄的接籽额吉和生活在巴林右旗的乌云额吉,以及“国家的孩子”呼群、斯琴高娃、李国良、赵海琴等,并到当地档案文史馆查阅了相关档案,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素材来源,将“草原母亲”的口述历史资料形象生动地通过多元的传播方式加以利用,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重温这段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再颂人间大爱。
此外,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国家的孩子”呼群的女儿讲述家庭故事《将民族团结接力棒代代相传》,与巴林右旗委统战部、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感恩“草原母亲”》主题活动,将生动的实践教学案例运用在思政课中,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赤峰学院还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班”的学生组成团队,围绕“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主题开展完整的口述历史,并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融进社会、感知历史原貌,深度挖掘与开发利用好包括“三千孤儿入内蒙”在内的这些历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一名参加过走访“草原母亲”和“国家孩子”的学生说:“‘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一代额吉的老去而停止,恰恰相反,因为民族大爱,它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将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