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种业提升工程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奶牛、肉牛种业振兴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布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标志性工程。
□文/图 本报记者 及庆玲
2022年,内蒙古高端奶牛种源挖掘及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通过“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优势互补,“扭成一股绳”,推进奶牛种质种源挖掘育种关键技术、研制奶牛性别控制精液、性别控制胚胎及高端奶牛种业产品应用推广。其中,“产”是指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赛科星研究院”),“学”包含内蒙古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香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研”包含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中科院动物所,“用”覆盖国内多家畜牧业企业。
创新联合体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强大合力。
奶牛乳房炎疫苗 有望年内上市
近日,由内蒙古华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希生物”)完成的“国内独家奶牛乳房炎系列疫苗产业化项目”获得新成果:奶牛乳房炎疫苗进入国家药品复核阶段,有望年内上市,解决市场“急需”及“无”的问题。
奶牛乳房炎是由病原菌侵入造成奶牛乳房感染的一种奶牛常见病,发病率高达30%以上。乳房炎不仅直接导致产奶量减少、奶牛因患病被淘汰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乳制品质量,甚至会使人感染病原菌而致病。此外由于抗生素使用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因此,奶牛乳房炎系列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对奶牛养殖及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华希生物副总经理王林叶介绍:“围绕奶牛乳房炎防治这一技术难题,华希生物科研团队利用10年时间,从全国主要产奶区筛选出致病流行株,经过集成交叉保护实验,筛选出母本株,利用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得到具有广谱免疫原性的国内流行疫苗株。采用高密度纯化、悬浮培养等先进技术,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乳房炎疫苗,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方法找到了替代方案,有效提高了食品安全,降低了养殖成本。”(综合媒体报道)
打破重引进轻培育的怪圈
距离赛科星研究院36公里,一个现代化的牧场坐落在绿树环绕的山间,牧场采用先进的标准化养殖方式,实现全自动TMR喂养、全自动清粪、全自动挤奶及全自动粪污处理,实现养殖规模化、管理自动化、饲喂科学化、牛奶优质化。记者看到,在舒适的泌乳牛舍里,“黑白花”牛正躺在柔软的“卧床”上。
它们是荷斯坦奶牛,原产地荷兰,全世界最好的乳用牛之一,具有产奶量高、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世界上饲养的奶牛中,八九成是其后代。与之相比,我国、我区自有品种,普遍存在产奶、产肉等生产性能低的劣势。甚至因为缺乏保护,很多可挖掘的家畜品种都濒临灭绝。良种家畜作为畜牧业的源头,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率,是我国、我区畜牧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在影响奶业发展的诸多技术要素中,奶牛的遗传品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据国际公认的各技术因素对奶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良种和群体遗传改良技术的贡献率占40%以上。”赛科星研究院院长李喜和博士认为:“对整个行业来说,核心奶牛种源自主培育和奶牛良种快速扩繁技术依然是短板。此外,活体采卵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生产技术及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研发力度还不够,重引进、轻培育的怪圈需要被打破。”
针对我国奶牛种业存在的优质种源大部分依赖进口、奶牛生产性能检测评估核心育种技术受限、高效扩繁关键技术缺乏等“卡脖子”问题,2006年开始,赛科星集团联合内蒙古大学、中国农大和中科院动物所等,历经15年联合攻关,依托项目单位科技创新平台与育种基地,国绕奶牛种公牛培育的育种关键技术与性别控制快速扩繁核心技术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解析SAA1等与产奶性状关联功能基因,创新了我国奶牛自主遗传评估技术体系,筛选种子母牛并首次对植入前种用胚胎进行遗传评估,高效培育中国一流种公牛。累计培育高品质奶牛种公牛221头,占全国同期公布总数30%,2019-2021年度每年有4-6头位列遗传评估排名全国前十名之内,成为全国遗传进展最快的奶牛种源群。
——研制出第三代奶牛性别控制精液核心生产技术与新产品,建立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显著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深部输精新技术拓展了母牛配种胎次。
——创新奶牛性别控制胚胎高效生产与玻璃化冷冻保存关键技术,建立胚胎规模化生产工艺流程,显著提升高产母牛繁殖效率。
其中,奶牛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性控胚胎培育优质奶牛列入内蒙古“奶业振兴”实施内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技术应用水平和推广规模国际领先。”院士专家组对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据统计,2015-2021年项目期间,研究成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174个奶牛养殖场推广应用,合计繁育良种奶牛母犊160余万头,性别控制准确率达到90%以上。项目实施新增纯收益19.83亿元;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达到3.51倍。
“技术产业链”让创新由点到面
创新联合体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强大合力。
企业提出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基础研究,研究成果转移到企业生产工艺中,检验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可以达到就进行规模生产。这个过程,被创新联合体称为“技术产业链”。
“乳糖不耐症”是部分人群喝牛奶时常见的饮食不适症状。这是因为成年人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从而引起胀气、腹痛、腹泻等现象。“我们通过干细胞-分子育种技术去掉乳糖基因,培育可以生产不含乳糖牛奶的奶牛新品系。”内蒙古大学教授那顺布和介绍说:“我们科研团队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培育新品系奶牛。比如将β乳球蛋白双等位基因敲除的新品系奶牛产出的牛奶,乳糖不耐受人群也可以正常食用。”
5月上旬,内蒙古大学教授那顺布和科研团队来到赛科星研究院,针对奶牛干细胞诱导调控研究、奶牛生产性能相关基因与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等科研技术进行研讨。
“将敲除乳糖基因的细胞通过赛科星研究院实验室做克隆,进行胚胎移植后培育出新品系奶牛。这样我们就通过源头解决了乳糖不耐受的问题。”李喜和博士说,内蒙古大学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平台,如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冷冻电镜以及生物大数据挖掘与利用平台等。这些仪器设备和科研平台为奶牛干细胞诱导机制研究和抗病基因挖掘提供了硬件支撑。
“我们科研团队将从遗传方面对其进行特性评价。”6月8日,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曹贵方科研团队再次来到赛科星研究院,商讨有关事宜。曹贵方和科研团队主要负责GHRELIN等因子添加后,在优化奶牛体外受精培养体系,提升OPU-IVF技术水平,高效生产高产奶牛胚胎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负责在高产奶牛遗传特异性基因挖掘利用方面进行攻关,以其为将来在优良种牛评价方法的改进、功能基因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创新联合体各主体切实推行“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协同创新平台。“我们团队有1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在赛科星研究院进行课题研究。”那顺布和说。
未来3-5年,创新联合体将围绕前沿生物科技进行探索:利用新型干细胞集合动物克隆与基因功能调控技术,定向培育功能性家畜新品种、新品系,实现大幅度缩短育种时间、提升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加快家畜育种改良速度的目标,助力内蒙古奶业振兴快速发展。
精准监控让牛有了“健康秘书”
本报巴彦淖尔6月13日电 (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重大科技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荐会暨瘤胃胶囊全球市场推广合作观摩会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维创牧场举行,标志着内蒙古基硕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瘤胃胶囊正式开启全球市场推广合作。
会上,基硕科技有限公司与东莞崴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科麒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新兆圆科技有限公司、锡林浩特市兆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市场代理销售协议。
据了解,内蒙古基硕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瘤胃胶囊,历时4年时间成功研发,外观白色,状如泡腾片,一枚一码,满8个月的牛服用后,耐腐蚀的胶囊将终身停留在胃中,成为牛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和“私人医生”,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牛的真实体温、体态、活动量、饮水频次、位置、胃内的ph值等数据。通过数据可以监测牛的健康状况、牛的发情与产犊时间,感知胃酸值以改善饲料配方,预防牛酸中毒。在本次观摩会之前,瘤胃胶囊已在巴彦淖尔市的7个牧场的750头牛中进行了为期19个月的测试,具备市场化批量生产的条件。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和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现有优势,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以数字化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重要进展。巴彦淖尔市大力支持瘤胃胶囊研发推广,积极开展数字牧场建设,重点在奶牛(奶羊)繁育、饲喂、挤奶、运输、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采用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牧场养殖全过程可视、生产全过程可控、质量安全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