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呼和浩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区各地的驰援力量驱散了初春的寒冷,让爱和温暖溢满青城。
呼和浩特市疫情发生后,全区各盟市、驻呼自治区级医疗机构(含部队医院)约5400余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来到呼和浩特市核酸采样、实验室检测、医疗救治等抗疫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2月19日,乌兰察布市援呼医疗队率先进入呼和浩特疫情的“主战场”——内蒙古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内蒙古第四医院。完成管病区部署会议、院感培训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后,乌兰察布市援呼医疗队“整建制”独立接管内蒙古第四医院红楼病区。“在全院几乎连轴转工作了72小时后,乌兰察布市医疗团队赶到的当天晚上就接管了48名患者,非常给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蒙古第四医院医生王星连连赞叹。
在抗疫的日子里,乌兰察布市援呼医疗队领队、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汪英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她不仅承担着接管病区病房指导和病例甄别分型的任务,还制定了党建管理、应急处置、信息上报等制度,确保医疗队工作顺利开展。“作为领队,我不仅要对病人倾尽全力,也要时刻关心同行队员的身体和心理情况。我们通过每天晚上的工作例会,及时分析整改问题,让每一位队员做到科学防护、有效施救,竭尽所能提高治愈率。”汪英男说。
乌兰察布市援呼医疗队接管病区年龄最大的患者83岁,最小的3岁。虽然疾病令人胆寒,但病房中充满温暖。医务人员不仅拼尽全力做好救治工作,还无微不至地照顾患者的饮食起居,安抚病人情绪。乌兰察布市援呼医疗队护理组负责人谢晶莹说:“安全温馨的医疗环境,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这些既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也是救治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接到支援呼和浩特的任务后,赤峰市卫健委派出由43名精干力量组成的援呼重症医疗队。“初到呼和浩特时,疫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数量一直在增加,我们必须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赤峰市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赤峰市支援呼和浩特重症医疗队领队石辉说。
赤峰市援呼重症医疗队负责的重症病房主要收治重型和危重型新冠患者,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抢时间。为了提高危重患者的预后,不仅让危重患者生存下来,更让患者正常回归家庭和社会,石辉在援呼期间定期组织队员们学习国家相关诊疗规范,严格执行国家诊治方案,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施治,个性化用药。队员们支援期间,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教师的培训,培训后立即将专家所强调的问题运用到临床中,确保医疗护理行为的标准化、规范化。
石辉初到病房时,便接手了一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并有矽肺病史的高龄患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氧合不能有效维持,石辉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还每天守护在患者床旁,对患者进行精细化容量管理,利用超声对患者肺部、心功能进行精准评估……在53天的援呼奋战中,赤峰市援呼重症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60余人,其中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30余人,队员们平均每天都要在病房中持续工作9至10个小时。一次次和病魔较量的过程虽然满含艰辛,但也让石辉和同事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由衷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我来到重症医学科只有4年,有3年都在和新冠疫情交手。看到患者重获新生,我们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石辉自豪地说。
实验室检测一线虽然没有重症病房里的惊心动魄,但也凝结着医技人员一丝不苟的付出。通辽市援呼核酸检测医疗队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通辽市医院的20名医技人员组成。援呼的日子里,他们在“猎鹰号”硬气膜实验室全时段满负荷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为的就是早一分发出报告,早一分让市民安心。
来到呼和浩特抗疫一线后,通辽市援呼核酸检测医疗队服从管理安排,分配进入不同的工作组。为确保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和检测工作的有条不紊,大家在检测工作中不断优化工作方案和流程,严格落实执行感控制度,确保检测工作高效、有序、安全。
标本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核酸提取、扩增分析、结果判读、上传结果、实验室消杀……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检测工作,对眼力、脑力、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检测任务,大家分秒必争,迎难而上。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援呼团队领队王颖说:“当时我们负责了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土默特左旗的标本检测工作。援呼的20天时间里,我们不仅完成单日检测量4万至6万份,累计完成14轮、60余万管的标本检测任务,而且做到了操作人员零感染、实验室零污染、报告零缺陷。”
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一个人可以照亮一条路,一群人可以温暖一座城。兄弟盟市义无反顾的支援,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