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枝绿叶黄金穗 喜看麦田千重浪

——“巴麦13号”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纪实
  □本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通讯员  刘庆元

  7月10日,小暑时节,河套大地,热浪涌动。临河农场“巴麦13号”小麦千亩示范区,麦穗迎着朝阳,抖擞着河套大地的精气神。

  巴彦淖尔市2022年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之一的“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进入成熟阶段。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的科技人员说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是青枝绿叶黄金穗。即麦穗已经泛黄,秸秆青翠、麦叶墨绿,是春小麦成熟期最佳生长状态。

  青枝绿叶黄金穗,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也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创新和努力。从1955年至今,河套小麦经历了秃麦、甘麦、欧柔墨巴和永良4号等30多个品种的更新换代,饱含着三代农业科技人员辛勤探索的心血和汗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们从2006年开始研究“巴麦13号”,经过十多年在巴彦淖尔和云南两地的加代选育,从两万多份材料中选育出“巴麦13号”,并在2016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审定,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标志着该品种正式由研发示范阶段迈入科技成果转化阶段。通过科企紧密合作,“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2014年该品种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水地小麦区域试验:全区6个点,6点全增,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亩产500.91公斤,比对照品种永良4号增产9.5%。

  2021年12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布了十大科技成果,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科技成果国审小麦新品种“巴麦13号”入选。

  2021年,市农科所小麦课题组对“巴麦13号”进行了原原种繁殖,获得原原种14万斤。

  2022年,“巴麦13号”新品种扩繁与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市十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前段时间的强对流天气,狂风暴雨席卷河套大地,小麦倒伏成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最为担忧的事情。试验区内,对照品种大面积倒伏,科技人员预估至少减产20%以上。而“巴麦13号”挺拔依然。据介绍,“巴麦13号”秸秆粗壮弹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周边农户对此赞不绝口。

  今年,“巴麦13号”良种扩繁6000亩,将生产种子500万斤,供下年10万亩种植面积。其转化示范9000亩,用于面粉加工及产品开发。种子好不好,农民是一杆秤。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农民温瑞智2020年种植12亩“巴麦13号”,平均产量达1200余斤。2022年,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农民薛志强种植500亩,五原县新公中镇旭日村农民朱建平种植500亩,临河农场六分场农民霍建平种植100亩……2022年“巴麦13号”在全市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

  作为“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三个国审品种之一,“巴麦13号”在巴彦淖尔市大面积转化示范,产量超过主栽品种永良4号5%以上,亩最高产量达到1206斤。2020-2021年在乌兰察布和山西、甘肃、新疆等地种植反映也很好。在稳定高产、抗病性、营养元素特别是钙镁含量、加工及食用品质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有望替代河套地区种植40多年的永良4号,成为新一代河套小麦品种的引领者。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地区。简单算一笔账,“巴麦13号”每亩增产近100斤,全市种植小麦100万亩,单纯品种创新就贡献新增1亿斤的粮食,支撑20万人的口粮。加快“巴麦13号”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河套小麦增产增收,是老百姓和科技部门的共同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出彩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乡村振兴
习近平向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致贺信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第二卷英文版出版发行
习近平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回信
从头紧起 从快办起 从实干起
回 信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投产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掀起红盖头
我区为40家上市后备企业签约授信382亿元
青枝绿叶黄金穗 喜看麦田千重浪
世界一流的乳制品如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