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小院:架起校企桥梁 搭建兴农平台

技术指导。
查看玉米苗情。
剪样方。
技术指导。
科技人员介绍草地免耕补播改良技术。
  不久前,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3名研究生入驻通辽市科左中旗玉米科技小院,为300多名农牧民开展了培训和技术指导。

  去年底,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蒙海玉米科技小院在全国224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科技小院”称号。

  成绩实至名归:科技小院建成三年来,为当地引进氮高效绿色品种、绿色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青贮玉米和豆科间混作等一系列技术,并集成了当地春玉米双绿双控技术模式,实现亩增产17.8%、节肥25%、减药30%的成效。以技术集成模式为基础,运用政产学研用模式在当地打造了2个千亩玉米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5500亩,助力小农户和合作社实现增产18.9%,增收86万余元。

  一个个缩影,勾勒出我区科技小院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面。三年来,内蒙古科协按照“科协领导、院校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常住、多方支持”的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全区科技小院建设。

  “科技小院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创立,由涉农涉牧院校专家、研究生等组成的科技团队直接驻扎在‘三农三牧’一线,开展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和零距离科技对接,零时差指导解决,零门槛普惠服务,零费用培训推广的科技服务平台。已经累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康绍忠、吴孔明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等国内高层次人才112人。”内蒙古科协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道。

  目前,全区共建成科技小院24家,覆盖8个盟市15个旗县(市、区),涵盖小麦、向日葵、马铃薯和羊业、牛业、草业、中药材等12个地区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共入驻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研究生76名,首席专家24名,参与指导专家119名,涉及19个专业领域。

  科技与产业相融合 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初秋时节,美丽的呼伦贝尔,农田蔬果长势正旺,膘肥体壮的牛羊悠闲地躺在农场里,到处呈现出一幅喜人的景象。

  这些都得益于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教授张英俊为代表的12位专家和他们带领的博士生、研究生。2013年,他们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农牧场第九生产队“安家落户”,与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技合作。

  如何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草业科技小院成立前后,以张英俊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围绕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在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联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草畜平衡 牧民致富”十项核心技术的研发、集成与示范,内容包括天然草地恢复改良技术、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牧草生产技术、TMR饲草料调制加工技术等,让呼伦贝尔农垦及周边的农牧民都尝到了甜头。

  “补饲精料是根据草地提供的营养水平,并结合羔羊育肥过程中的营养需要,同时参考国际通用NRC标准进行设计,还结合反刍动物瘤胃消化的特点,添加了定量的赖氨酸和氯化铵,能够有效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项目技术研发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徐民乐介绍,去年草业科技小院所研发的放牧加补饲育肥羔羊技术更是取得了新进展。

  为便于饲喂并监控家畜的生产性能,科技人员还研制出一些实用新型专利工具,如草原补饲食槽、便携式称羊架等,减轻了牧业养殖户在补饲过程中的工作强度。

  让草原更绿,让牛羊更肥,让牧民更富。如今,草业科技小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和周边牧区推广示范,实现区域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成果与技术双推广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养羊,是巴彦淖尔市的传统产业。但是羊肉品质不高。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谭军认为:“肉质的改善就得从品种去着手,推行杂交改良。我们必须和高校、研究机构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合作。”

  牧民想增加收入,政府想扶持产业,科技人员想转化科技成果。整合三方需求和力量进行肉羊品种改良的平台——羊业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科技小院里不仅有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有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的农技推广人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国世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在巴彦淖尔的核心种羊场建立了生物实验室,年前给母羊做了胚胎移植手术,小羊的出生率和成活率让他非常牵挂,因为疫情原因现在无法赶到现场,他经常跟羊场场长视频沟通,及时了解情况。刘国世说:“我们希望把内蒙古乌珠穆沁羊与引进的小尾寒羊优势品种基因聚合到一块,这涉及到种质资源创新,这个创新就是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

  与此同时,科技小院把400只东弗里升羊作为优质种羊交给牧民,跟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如今已经繁育出三元杂交羊后代。每只三元杂交羊能多产生120元到150元的效益。

  聚焦成果落地,内蒙古科协引导鼓励支持当地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助力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目前,在巴彦淖尔,除了羊业科技小院,又陆续成立了黄瓜、玉米、向日葵、小麦等其他种植业领域共14个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作用凸显。近年来,内蒙古科协在中国科协及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协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盟市旗县政府、农技推广中心、农企等部门单位,整合资源,推广科技小院模式,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人才助农、产才融合”一体化的新路子,健全“科技小院+学生+专家+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体系,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本文配图由内蒙古科协提供)

  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张劲

  科技小院,顾名思义“科技+小院”。寥寥数字,浅读时温馨,回味时神秘,探究时方知其不可一语而尽。

  不久前,三部门发布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的通知,让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涉农专业人才的科技小院,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以农牧民为中心,以农牧民需求为导向,科技小院就在乡间田间,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专家和学生走出院校讲堂,驻扎农牧业生产一线,组成科技团队携“智”携“新”携“力”,共同编织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师生们长期驻扎科技小院,通过从课堂和实验室汲取的养分与农民一起躬耕于垄上,在广阔田野上播撒希望,送去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同时,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院落虽小却意义非凡。

  2019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科技小院24家,在建科技小院10家,覆盖全区8个盟市15个旗县(市、区)。科技小院模式成为教书与育人、课堂与田间、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生动实践,不仅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型人才,也为我区改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农民增产增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农牧民生活更上一层楼,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科技小院聚焦农牧业生产中面临的难题,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把脉农牧业发展,提出创新良方。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积极性,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劲,使农牧民个个成为行家里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科技小院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大显身手,正在成为助推我区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的新引擎,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人才培养引进的新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通辽
   第08版:青春号
   第09版:兴安行动
   第10版:锡林郭勒
   第11版:先锋
   第12版:科技
科技小院:架起校企桥梁 搭建兴农平台
科技在线
科技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