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始终坚持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添彩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博学楼。
  □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高聚林

  时间的巨笔,总是在沧桑巨变中写就传奇。

  历史的感悟,往往在深情回眸时更加真切。

  1952年,祖国北疆。年轻的内蒙古自治区兰舟催发,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草原畜牧业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在党中央深切关怀下,内蒙古汇聚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三支学脉,创建了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诞生。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99年,伴随着国家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农林两校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为学校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70年来,学校深深扎根北疆大地,历经沧桑砥砺而弦歌不辍,已成长为一所以农林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内蒙古农牧业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汇聚、优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先后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2021年,学校迈入全国10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等院校之列。

  沐光启程

  周恩来总理为学校建设把脉定向

  ——中央布局,总理定位。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观照畜牧业经济在内蒙古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畜牧兽医科技人才奇缺的实际,中央决定成立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56年,自治区组成少数民族代表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访问途经北京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同作为代表团副团长的贡嘎丹儒布同志交谈中,专门就中央关于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方向及主要任务等方面做了指示,他强调:“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要加快。学校要有特点,人才的培养、懂畜牧兽医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就是你们要办的事了。作为畜牧业经济比重很大的内蒙古,人才问题一解决,内蒙古发展了,也就看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你们内蒙古首先办这样一个大学的实际意义了……”

  历史地看,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创建,是由国家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决定的。中央人民政府赋予内蒙古农业大学的重大使命,就是办草原亟需的专业,育边疆适用人才,发展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就是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三牧”,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70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农大的办学历史,就是始终坚持主动适应自治区畜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办自治区需要的专业,走“三结合”的道路,育内蒙古适用的人才,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方向。

  ——牢记嘱托,形成特色。在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我国多所著名高校倾力支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一举到位高起点创建。70年来,学校牢记总理嘱托,紧密结合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围绕以草原畜牧业以及相关的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重点学科专业布局建设,推动了畜牧学科群的快速发展。

  1952年,学校设置了畜牧、兽医2个专业。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学校设立了畜牧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和兽医专业国家考试委员会。1958年先辈大胆创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草原专业,也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草原”命名的大学本科专业。1960年,全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创办并招生,首开了中国沙漠治理领域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先河。1963年,学校被确立为华北地区重点高校后,动物生产和兽医病理学2个学科开始招收自治区高校首批研究生。1966年,学校成为全区高校中第一个进行留学生培养的学校,草原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1981年,学校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畜牧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1981年至1995年,牧草栽培育种、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草原生态与培育、动物生产、兽医病理学、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家畜寄生虫学、家畜传染病学和家畜内科学11个学科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动物营养与草原科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学校首批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现调整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草业科学学科。

  1998年,基础兽医学、农业水土工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4个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同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该学科全国3个博士点之一。这一年,农业机械化工程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草业科学学科增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畜牧学科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自治区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草业科学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了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5年,学校建立自治区高校第一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兴安岭森林系统定位研究站。2017年,新增水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实现学校国家认定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2020年,新增园艺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同时,与草原畜牧业建设相关的兽医学、农业工程、食品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也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就是中央人民政府对学校办学重点的历史定位,是由当时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急需和地域特色所决定的,这个特色是当今世界高等学校中唯一的、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在服务自治区农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脉相承,成效显著。作为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大学,已经走过了跨越世纪的70年。70年来,学校从马、牛、羊、驴、驼等家畜的繁育饲喂,到玉米、牧草、燕麦、马铃薯、向日葵等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从牛乳、马奶、肉松的研发改良,到节水灌溉、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始终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畜牧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引领学校实现快速发展,构建起了以“农、牧、林、水、草、乳、沙”为特色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设有本科专业84个,其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跻身ESI全球前1%。其中,在草地畜牧业、荒漠化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乳业等研究领域,已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国家林草局实验室(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59个,基本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及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和能够满足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具备了承担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条件与实力,形成以草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学科群,以作物学、园艺学、生物学、植物保护等学科为主的新农业学科群,以林学、林业工程、水利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等学科为主的新林业学科群。

  独一无二

  以特色引领学校实现快速发展

  ——薪火相传,名师荟萃。学校创建伊始,畜牧学家彭文和,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刘震乙,农学家杜尚礼,兽医病理学家张荣臻,水利学家金泉秀,植保专家陆纯痒,治沙专家江福利,昆虫学家相里矩,林学家阎瑞符等一批名家大师听从中央召唤,八方驰援学校创建,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拓荒开犁,踔砺奋发,把教学的深度和学术的高度,把教书的热度与育人的温度传递给这所新生的学校。他们筚路蓝缕、开启山林,走遍了内蒙古山川大地,结合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特点,采集标本,制作教具,白手起家,保存了数以万计的教学、科研第一手标本材料,在有关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草业科学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利用方面取得了独特优势和特色,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70年来,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凝聚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传承建校元老精神,坚守边疆,扎根内蒙古,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树蕙滋兰,在田间地头、大漠草原传授知识、推广技术,接力传承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奉献边疆为己任的优秀教师。如师承于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刘震乙教授,第二代带头人李金泉教授、第三代带头人张燕军教授,接力建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全国师德标兵芒来教授开辟新的学科方向,已成为新一代马学教学科研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还比如“国家级教学名师”朝伦巴根教授,继承水利学家金泉秀科研事业,开创了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其主持开展的“水资源评价配置”成果在自治区草原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中国草业科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云锦凤教授,接力许令妊创办全国第一个草原专业,50多年如一日勤耕不辍,草业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内蒙古“2021年度十大经济人物”张和平教授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有力推动乳酸菌制剂国产化……

  70年来,学校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衣领子”,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厚植人才引育成长的沃土,通过实施各类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人才、鼓励创新。目前,学校名师荟萃,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5人次,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次,全国优秀(模范)教师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获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1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11人,有力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滋兰树蕙,广育英才。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引领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70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实践育人环节,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1961年,提出并实施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30年的办学实践,这一办学模式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高度认可,1991年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5期简报上专门进行了刊发,该成果于1993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1986年,实施了“按类招生、分段培养、后分专业”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厚基础、宽专业的培养改革措施。2003年,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实施了一整套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生源的“多元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了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2016年按照“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原则,学校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英才基地班”等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以复合应用型为主体,兼顾拔尖创新型和应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云畜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全面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原始的亲身实践田间、地头、草原、大漠开展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到现在运用大数据、云畜牧创新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还是从建校伊始培养学生奉献草原畜牧业精神,到现在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四个服务”,学校始终与时俱进,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2002年和2008年,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顺利通过,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70年来,学校培养了汉、满、蒙、回、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十几个民族的各类人才22万余人,涌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涌、著名民族学家马戎、向日葵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安玉麟、国家番茄育种专家尚春明、党的二十大代表王秀芝、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于海俊、伊利总裁潘刚、蒙草集团董事长王召明、天津瑞普董事长李守军等一批批优秀毕业生。除了像张涌院士等一大批在全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畜牧、兽医、草业等方面的专家以外,大部分的毕业生工作在自治区草原畜牧业和相关领域的各条战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农牧业系统的领导、技术骨干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生占90%以上,各畜牧业旗县的畜牧局局长基本上都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学子。特别是那些工作在基层,身在牧业生产第一线的毕业生,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科技支撑。

  ——服务社会,奉献北疆。70年来,学校始终注重高端引领,面向科学前沿和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实践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培育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以“科技兴校”创新驱动“科技兴蒙”战略,瞄准自治区生态环境、畜牧业发展、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现代科技融合创新为助力乡村振兴新“引擎”,布局建设涉农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布局组织涉农关键技术攻关,布局实施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主动融入“科技兴蒙”战略,为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撑,在“体细胞克隆羊”、白绒山羊、牧草转基因、乳酸菌开发、智慧畜牧、玉米丰产高效等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首次完成蒙古羊、蒙古马、蒙古牛和阿拉善骆驼4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及注释,在国际上首次分离获得了成年山羊和胎儿皮肤干细胞,创制了我国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世界首例低乳糖转基因奶牛;成功研制、开发了国家禽脑脊髓炎疫苗、鸡病毒性关节炎疫苗和口蹄疫疫苗等;打破国外垄断,攻克了困扰全球动物繁殖学和胚胎生物技术领域难题;以玉米“两改一增二保”和“三节双降”技术为支撑,实现春玉米万亩连片实测平均产量为1002.1公斤/亩,创造我国万亩连片高产纪录,取得大面积增产14.7%、水肥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的成绩;建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原创性乳酸菌菌种资源库(12702株),填补了国内乳酸菌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的空白,开发的系列益生乳酸菌技术打破了多年来国外垄断,发明基于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突破乳酸菌制剂制造关键技术,制剂活菌数达4千亿-1.5万亿CFU/g,技术成功运用于蒙牛、圣牧高科等大型乳品企业,完成成果转化10项。

  结合自治区发展实际,聚焦育种核心技术,探索育种攻关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地方良种选育提高、培育品种扩繁推广、引进品种本土化繁育和新品种培育,承担起加强技术瓶颈攻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智库作用和推动协同创新四大任务。集中力量助力自治区种业创新能力提升,获批自治区级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组建玉米、杂粮杂豆、肉牛、猪、马和骆驼、饲草种业科技创新团队6个;成立内蒙古种业协同创新联盟、签约种业创新联合体、完成学校27个育种专项,累计培育出新品种23个、新品系62个,制定技术标准19项,授权专利27项。

  70年来,学校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科研项目4015项,科研进账经费21.3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国家三大科技奖11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76项,承担了国家奶业重点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3个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5个;发表高水平论文4000余篇,授权专利2000余项。学校在乳酸菌、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野骆驼、牧草、玉米、燕麦等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项项沉甸甸的成果,一次次勠力同心的技术突破,汇聚成磅礴伟力,为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出巨大贡献。

  面向未来

  学校将为建设亮丽内蒙古贡献更大力量

  七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七十载桃李芬芳、春华秋实。

  阔步新征程,内蒙古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气神更加振奋,学校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131467”战略行动计划,为实现2052年建校百年迈入一流大学的目标开局起步清晰了路径方略。

  顺应时代要求,学校擘画新阶段发展蓝图,旗帜鲜明地提出:

  ——站位高点,把准方向。新时代,学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草原畜牧业发展作为根本使命,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输送更多堪当时代大任的优秀人才。

  ——强基固本,守正创新。新时代,学校将坚持“四个面向”,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打造高峰学科,造就领军人才,保障学科引领行业问鼎一流。着力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彰显强农兴区职责担当,始终不渝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在打造国家级“粮仓”“肉库”“奶罐”和“绒都”中书写奉献社会、绿染北疆的亮丽文章。

  ——典型引路,丰碑导航。新时代,学校将深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坚持“四特”办学传统,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倡导“国之大者”,弘扬农大精神,用“团结、求实、博学、创新”的校训和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办学精神塑造师生品格,让农大精神在一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使农大学子成为扎根边疆、奉献内蒙古、推动自治区乡村振兴的最大基本盘和最雄厚的人才支撑力量。

  征途漫漫,奋斗以成。放眼北疆,草原畜牧业的宏伟蓝图、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我们将劈波斩浪、乘势而上,用奋斗的激情书写乡容焕颜、碧水青山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始终坚持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的办学特色~~~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添彩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农业大学“131467”战略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