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沙漠化治理示范区——达拉特旗恩格贝镇,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脸上。
9月6日,坐落于此的鄂尔多斯市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专业技术员刘雪芹正忙着更换大棚塑料膜。
“你能想象这片绿洲以前是荒漠吗?”看着满棚的绿色,刘雪芹自豪地说:“我是新农人。”
13年前,26岁的山东姑娘刘雪芹,来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虽然这里是一片茫茫沙漠,但却有最纯净的土壤和空气,适合发展有机农业,她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在大家十多年的努力下,荒漠变绿洲,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收获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说起“逐绿”的故事,刘雪芹激动起来:“2018年春天,来了一场霜冻,田地里的玉米发生了大面积冻害。而示范区基地的试验田里,刚刚出土的瓜苗,在生态草的庇护下,只损失了20%。”
2008年以来,示范区基地试验成功了300余种瓜果、蔬菜和五谷杂粮等作物,之后推广至周边乡镇,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新农人”。
“我以前种青贮玉米,1亩也就收入500多元。”2020年,白泥井镇养殖大户张龙,从示范区基地引进贝贝南瓜,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我种了200多亩贝贝南瓜,1亩能收入3000多元。”
■下转第8版 ■上接第2版
在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一排香蕉树与路边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经过7年的实验,它们已经有了抗旱的特性,所以把它们从大棚移栽到了田野里。天冷后,再移栽回大棚。”刘雪芹指着路边一排高过人头的香蕉树说。
与刘雪芹不同,恩格贝镇柳子圪旦村的刘海燕,是土生土长的“新农人”。
刘海燕小的时候,父母一直种植玉米、葵花等作物,收入微薄,生活困难。
穷则思变。2016年,刘海燕去山东寿光考察,得知秋葵、贝贝南瓜在市场上很受青睐。“根据我们这的土壤条件,我决定种植贝贝南瓜。”
从没种过地的刘海燕,悉心研究贝贝南瓜的种植技术,并说服村里5户农户,成立上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今年种了300亩,估计纯收入有60多万元。”今年60岁的刘来生,是当年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自种植贝贝南瓜后,我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腰间挂着汽车钥匙的刘来生说,现在的日子很有奔头。
2018年,刘海燕看准贝贝南瓜的市场潜力,萌生了建立种植基地的想法。“在柳子圪旦村我有基地500多亩,带动农户种植7000多亩;在乌兰察布我有基地3000多亩,带动当地农户种植1万多亩;在河北我有基地300多亩,带动当地农户种植7000多亩。”刘海燕说,这几年,贝贝南瓜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
“现在,致富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事儿了,我必须苦心经营,做好销售计划,保障农户的利益。”说话间,刘海燕拿出手机,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看到北京新发地高碑店的工人们正忙着搬运贝贝南瓜等货物。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海燕的电话不断响起,来自广东、山东、河北等地的司机,纷纷跟她核对订单信息。“7月到10月,平均每天往广东、宁夏、河北、黑龙江、辽宁等地发七八辆车,一辆车平均装35吨货。”刘海燕说。
上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鄂尔多斯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21年,累计签约农户1490次,签约金额达6900万元,累计带动各地47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今,达拉特旗正在谱写绿富同兴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