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蒙潮涌

——国家反贫困试验区毕节的十年蝶变
  □新华社记者

  这里曾处于中国“贫困的锅底”,近10年以来更是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贫困“国家试验”;

  这里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生机,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从“苦寒封闭”到“区域枢纽”,从“去不得”到“了不得”,脱贫之后担起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就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毕节脱贫攻坚工作,对推动实施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了明确要求。

  殷殷嘱托,情系乌蒙。贵州省毕节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新征程。

  “卖木材”变“卖空气”:一张林业碳票透视绿色之变

  贵州毕节黔西市金碧镇万家寨社区沙嘎坡国储林示范点,茂林密布,大树参天。

  一大早,社区党支部书记文坤就带着护林员巡山。“守好山林,就如同守好‘绿色银行’。”文坤说。

  森林草木变身“绿色银行”,得益于贵州今年2月发行的第一张林业碳票。沙嘎坡800多亩林地纳入碳票的碳减排量测算范围,这片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具备了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空气”也成了“真金白银”。

  申请获得该碳票的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表示,2203公顷国储林2016年至2020年的森林固碳增量超过13万吨。“按照近年碳汇交易平均最低单价22.5元/吨计算,这张碳票可实现碳交易价值约300万元。”公司总经理彭骁说。

  漫山林木蕴藏丰厚绿色资产,离不开毕节试验区坚定不移聚焦生态建设。

  毕节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生态比较脆弱,加上人口众多,过去当地为谋发展过度开垦,一度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

  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村支书文均福说,那时山上长出来一点草就被牛羊吃掉,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来泥沙俱下。

  1988年6月,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雀村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华山松、马尾松茁壮成长。2016年,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最初不到5%提升到如今的77%,全村已有1.37万亩山林。

  今年4月,贵州第一张集体林的林业碳票落地海雀村,经核算,涉及林地7346.5亩,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4627.7吨。“这张碳票价值104万元左右,可让海雀村229户群众户均增收4500元左右。”文均福说。

  “绿染荒山”筑牢生态屏障,“十三五”期间,毕节完成营造林828万亩、石漠化治理84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2.22%提高到60%。

  “人口压力”变“人力资源”:一座“年轻城市”见证不懈奋斗

  智能化机械拉布、裁剪高效运转,从事熨烫、车缝等工序的工人操作娴熟……位于纳雍县的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正赶制国际服装品牌订单。

  龚佳宇今年3月进厂,现已成为一名熟练工。“进厂后接受了多次培训,很快掌握了技术,工资待遇也不断提升。”她说,比起在外务工,在“家门口”就业特别踏实。

  “选择到毕节发展,看重的就是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公司副总经理庞永贵说,工厂一期用工需求1000人左右,计划在毕节开设20条生产线,年产500万件成衣。

  毕节户籍人口约960万,是贵州省人口第一大市。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曾高达19.91‰,且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人均受教育年限低。长期以来,有限经济体量难以承载巨大人口数量,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着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

  面积1.13平方公里的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是贵州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2.9万多名从深山区搬进城的群众。

  进城后,蔡成琼在街道扶贫车间从事藤编制作。“培训了好几次,边学边做,现在比较熟练了。”她说。

  毕节市通过针对性技能培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育品牌工匠、做强职业教育等,全面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不断释放“人口红利”。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信息,2021年,新生儿出生并登记户籍最多的1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毕节位居全国第五。据毕节相关部门初步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1岁,是目前全国“较年轻的地级市”。

  “短期靠务工、中期靠产业、长期靠教育”,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认为,毕节是人口大市,也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用好“人口红利”,就能释放无限潜力。

  “贫困洼地”变“改革开放高地”:一片“试验田”凝聚发展活力

  改革是摆脱贫困、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加快反贫困斗争进程,在不断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和矛盾的过程中,推出一项项有益改革。

  从精准扶贫“四看法”,到积极推行“四个留下”助力乡村振兴;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群众抱团发展,到积极推行林业碳票落地;从设立“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到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这片“试验田”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孕育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交通区位发生巨变:2012年,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零”突破;2013年,飞雄机场建成通航,实现民用航空“零”突破;2019年,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实现高铁“零”突破。

  路通百通,昔日封闭边远的乌蒙山区,进入发展新赛道。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做强村级产业,实现产业富民,2017年以来,毕节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密切村集体与农民的经济联结,在全市由党支部领办了7229个集体合作社,覆盖3000多个村(社区),带动74.4万户农户300余万人持续增收。

  “支部领办合作社,全面加强了村党组织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毕节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家懿说,也是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客观需要,是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推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毕节如今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全国各类力量的支持和帮扶。其中,近5年来,全国统一战线在毕节试验区实施帮扶项目1400余个,涉及资金超5.4亿元,培训各类人才10.5万余人次。在曾经贫困的大方县,其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和能力提升,离不开农工党中央协力在此深入实施的“同心助医工程”。

  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未来,毕节将不断融入黔中经济圈、川滇黔区域等,真正成为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

  (记者 李自良 王丽 骆飞 李凡)(新华社贵阳9月16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出彩
把握时代潮流 加强团结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分别会见三国领导人
习近平结束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和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小范围会谈
乌蒙潮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