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萍 实习生 王子琦
这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一直都在发酵。
2017年,呼和浩特市被列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20年该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2020年10月1日《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
几年来,首府在垃圾分类这条路上,越走越明,越挫越勇。
“纸张0.5元一公斤、织物0.15元、塑料金属0.3元,您需要扔哪类可回收物,直接按屏幕上的选项就行。等投递结束,钱就会打到您的账户上,还能通过微信提现呢。”9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巨华朗域小区,一处极具现代简约风格的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系统正在有序运行。刚刚投递完垃圾的二年级小学生王翰获得了1.5元的报酬,带着满满的成就感,他向记者讲解起这台设备的使用方法。
今年7月底,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引进一款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该平台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开发了APP小程序,居民通过小程序可将投放的可回收垃圾直接兑换成现金,还可将餐余垃圾兑换成积分,再兑换环保垃圾袋等物品。同时所属辖区街道办设有监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餐余垃圾处理量。线下建设了箱体式垃圾集中投放点,对投放的垃圾进行集中回收、处置。居民通过刷脸、刷IC卡或扫码的方式进行投递。
“经过一段时间使用,感觉还不错。家里老人对如何分类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智能投放用图形和文字很清晰地告诉大家投放的垃圾属于哪一类,很实用;另外,积分奖励方式让人们更有动力,能提高分类投放的效率。我家孩子为了得到积分奖励,在家里经常检查垃圾桶,发现分错了还要监督我们改正,比大人更认真。”巨华朗域小区居民王艳艳对记者说道。
随后,记者从该公司设在街道办的滚动屏幕上看到,巨华朗域小区共有住户1200户2000人,截至9月10日,注册1195人,共回收厨余垃圾6.8吨。记者注意到,在已经注册的居民中,8月份可回收物投递量最高的一户达到200多公斤,共得到85元奖励。
一位居民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群体。
“从运行的2个月来看,这种智能投放可将垃圾精准分类,并自动称重和计数,让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更加方便快捷。此外通过市场化手段,从各个环节进行产业链运作,不仅发挥了垃圾分类资金的最大作用,还解放了社区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能从亲手分捡垃圾转变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考核。”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指导中心主任田云刚,用心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势。
细数这几年呼和浩特市在垃圾分类上走过的路,虽然有的走了弯路、有的效果不明显,但是每一步都是宝贵的经验。从监督检查、考核管理、撤桶并点……全市垃圾分类“投、收、运、处”体系基本建成。
“当前,各地在垃圾分类中均存在多个普遍问题,比如源头处理不到位、‘混装混运’情况普遍、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成正比、基层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精力投入垃圾分类等。”田云刚说,通过对全国40多个先行示范城市调研,目前这些试点城市已有70%采取或尝试市场化方式运作。企业针对居民需求推出的服务模式,比单纯以行政手段推广垃圾分类更有效,更符合市场规律。为此,赛罕区正以一个办事处为单位尝试性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市场化运营模式。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风险存在,这些都需要一步步摸索和解决。
“把行为和利益结合起来,再把荣誉感和道德感提升起来,这样居民的参与度就会高。而目前投放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就本着这一原则来运营,用科技引领分类,投放便捷,刷一下脸就有回报,对于投放者来说是心甘情愿的事,这就解决了分类的前端问题。而中端的回收和后端深加工全部是智能化运行。”上海友和再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戴纯刚向记者介绍,这个垃圾分类智能平台在上海已成功运营6年。
几年来,呼和浩特市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重心放在基层,重点围绕“入户宣传、撤桶并点、桶边督导、积分兑换”做实做细相关工作,已实现建成区范围内,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宣传发动、长效化管理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53个小区、814个单位、13个行政村、815个公共机构、41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知晓率为99.13%,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为30.89%,幼儿园、中小学分类知识普及率为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