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廷·巴特尔:用一生守护美丽的草原

廷·巴特尔在自家草场上。 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67岁的廷·巴特尔走路轻快,说话简练,但只要涉及牧民致富的话题,则会“破例”,他对来访的牧民几乎做到有问必答,尽可能用大白话“深入浅出”地解释。

  “牧民最缺的是什么?我认为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所以我每次讲课,就以自家的实践,努力为他们传输一些新的理念。我觉得只有转变了思路,出路才更宽。因此,牧民来家里学习,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欢迎。”廷·巴特尔说。

  每年来他家取经的牧民络绎不绝,虽然累,但他乐此不疲。他说:“草原上头脑灵活、懂经营的牧民多了,草原也就变得更美了,乡村也就振兴了。如果我的课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那我的初衷也就实现了。”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改革先锋”“七一勋章”获得者……48年来,廷·巴特尔获得无数荣誉。但每次接受采访,他都会强调说,我是一名牧民,这是我的荣耀。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廷·巴特尔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草原,成为牧民群众最为信赖的带头人。

  从繁华城市到扎根草原,从普普通通的牧民成长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廷·巴特尔一直辛勤耕耘着……

  上世纪70年代,廷·巴特尔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的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

  当年还不到20岁的廷·巴特尔,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得从头学起,首先是语言,然后是骑马、放牧、打草等等在草原上生存的基本技能。■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这些对于年轻好学的廷·巴特尔来说都不是事儿。他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没过多长时间,他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牧民。

  1983年起,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牧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因为缺少科学引导,很多牧民盲目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他决定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

  1986年,他卖掉自家60只羊,率先将自家300亩草场进行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在休牧的草场上播撒草籽,搞棚圈建设,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牧民们纷纷效仿这一做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0年,廷·巴特尔开始把自家承包的5926亩草场划分为9块,满足四季放牧需求,开辟了打草场、牛犊放牧草场、备用草场、经济区和生活区,各区相互隔离,相对独立。仅几年时间,他家承包的全嘎查最差的草场便得到了有效恢复。

  1993年10月,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为了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提出著名的减羊增牛“蹄腿理论”。

  这一理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养1头牛的收益和5只羊的经济收益大致相当,但1头牛只有4条腿,吃饱了就卧着,而5只羊有20只蹄子,不停走动还刨草根吃。5只羊对草原的踩踏要大于1头牛。”

  廷·巴特尔决定给牧民们打个样子,他将自家4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成养殖肉牛,引进优质牛种和本地牛杂交,进行牲畜改良和畜群结构调整,实现生态恢复、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

  熟悉廷·巴特尔的人都知道,他是闲不住的人,总能琢磨出别人想不到的主意。这不,2008年廷·巴特尔带领牧民群众改进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打草不拉草”的生产方法。

  “打草不拉草的好处是:第一,保证草的营养不流失,并且草籽可以更多地留在草场上,形成自然播种,有利于草场恢复,同时营养充分的绿草可以保证牛在冬春季有好的膘情基础。第二,省去了拉草、储草环节和冬季每日给牛添加饲草的人工劳作。第三,可以保证牛的粪便留在草场上转化成有机肥料,归还草原。”他给记者的解释通俗易懂。

  在廷·巴特尔的引领下,萨如拉图雅嘎查有很多牧民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植物,有效遏制了草场沙化退化现象,多年不见的鹿、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现在随处可见。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

  廷·巴特尔表示:“我的根在草原,情在牧区,我就是一个普通牧民,我要永远留守故乡、守护美丽的大草原、把扎根草原近50年来的实践经验传授给牧民群众,保护生态,建设草原,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我区3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革故鼎新 星火成炬
王莉霞督导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工作
首府节日市场货源充足供货畅通
从“我”做起改作风
乌兰浩特至阿尔山开行动车改造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审查
假日出游购奇石
中国女篮夺得世界杯亚军
廷·巴特尔:用一生守护美丽的草原
凝聚强国复兴伟力 喜迎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