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朵朵葵花向阳开

  □本报记者  宋爽

  9月2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恰台吉村一处1500亩的葵花田里,沉甸甸的葵花盘结着颗粒饱满的果实,惹人喜爱。微风吹过,飘来淡淡花香。

  “我们这里的葵花盘大、结实率高,绝对称得上是葵花界的‘高富帅’。”土默特左旗年年有余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波望着地里的葵花难掩喜悦。

  说起种植葵花的初衷,张波感慨万千。曾经,这里的耕地盐碱化严重,乡亲们种玉米,一年到头一亩地也就收入五六百元,许多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把心思放在种地上。作为土生土长的土默特左旗人,张波深爱着这片土地。

  “这样种地可不行,该转变一下思路了。” 2009年,张波拿出了家里仅有的2万元积蓄,选取投入少、用途广、营养价值高、耐储藏、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的葵花产业作为创业的起点。

  头几年,张波走过不少弯路。他最初引进的葵花品种产量低、商品性不好、易倒伏,村民们不敢种。经过不断的摸索,他终于找到了葵花最适合的密度和种植方式,降低了倒伏率,提高了产量。2012年,他更换了葵花品种,葵花亩均收入由原来的1200元提高到了1800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见种葵花能挣钱,农户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只几梁村村民赵飞原本在外做基建工程,在张波的劝说下,回村种起了葵花。“以前咱思想保守,增收找不到门路。现在发现,种葵花不仅收益可观,活还不苦重,忙的时候雇人,还能给村民们增加点收入。”今年,赵飞种了1000亩葵花,年收入能达到70多万元。

  10年前,在村民们眼中没啥潜力的土地,如今,摇身变成了“致富田”。

  瞅准了发展方向,张波一步一个脚印,事业风生水起。

  2015年,张波创建了内蒙古草原花食品有限公司,开拓了敕勒川镇葵花产业终端市场,当年公司葵花籽的产量达到了900吨。■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2018年,他注册成立土默特左旗年年有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整地、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加工,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的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张波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7000余亩标准化葵花种植基地,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种植葵花。

  “再好的产业也要逐步推广,为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葵花,我们就手把手耐心细致地深入指导。”除了合作社负责人,张波还有一个身份——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从取土化验到品种选择,从田间技术管理到插盘晾晒,张波总是忙碌于田间地头,全流程指导农民。

  “我相信种葵花大有可为。”张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年前,葵花亩产400斤,每斤价格3元钱,现在亩产能达到五六百斤,按照每斤5元钱计算,亩产收益可达2500元以上。同时,种葵花还一举多得,夏天开花,美化了乡村环境,秋天收获,增加了农民收入。“我们这儿的葵花籽不愁卖,没等晒干脱粒,收购商就上门了。”张波笑呵呵地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的支撑,既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依托,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保障。

  如今,葵花已经进入收割期,夏日金黄灿烂的葵花海,在秋日中变为沉甸甸的果实。张波又迎来了一年中忙碌喜悦的日子。

  “没有等出来的机遇,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有了产业引领,土里也能出‘黄金’。”张波坚定的眼神充满希望。

  今后,张波打算将葵盘、秕籽变废为宝,加工成饲料,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收藏
圆安居梦 暖百姓心
“努力给孩子们前进的路照得亮一些”
假日夜经济
王书茂:海上、岸上,始终不忘共产党员的职责
赵晶:精雕细琢 追求极致
梅玫:用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朵朵葵花向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