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养老院。这个名称是我自己杜撰的。想来想去,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称了。
因为,这个养老院,只有一个院长,没有任何副职和工作人员,体制单纯,人员简单,职责明确,办事清明。
有意思的是,住在这个养老院的老年人也只有一个人,没有任何陪伴,但是,这个养老院里,卧舍、书斋、活动室、客厅、厨房、洗漱间、厕所,设备齐全,设施完善,作为养老场所,可以说是无可挑剔。
只是,实际工作并没有那么简单。老年人需要优质的饮食调养,养老院需要组织适宜的活动,日常生活需要保证必要的医疗,还有一些家常琐碎,诸如问寒问暖、洗澡洗衣、搀扶搀持等等,一个养老院的事务是做不完的。院长不是孙悟空,不会分身法,不会七十二变,又没有三头六臂、百脚千手,即使只有一个人入住,又怎么应付得了。好在这位养老院院长,能够开动脑筋、想出办法、采取措施。院长发布通告,入住的老年人的子女,即是这所养老院当然的院务工作人员、必然的家属团成员。入住的老年人的亲朋好友,则全部是这所养老院的志愿者,召之即来,唤之即到。院长并向小区所聘的物业单位、所属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医疗机构发出通报:凡是这所养老院召来的 120 救护车、 110 警车,都得快速放行和及时护航。这项工作,是从保护、尊重老年人的利益出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一个人当院长,一个人入住,看似冷冷清清,工作却开展得有条有理、齐齐整整,每一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红红火火。这不是嘴上说,而是实地考察所见所得。清晨起床,洗漱完毕,即用早餐:一小碗芸豆糯米粥,一颗鸡蛋,一小碟酱菜。两小时后烧开水,冲马来西亚白咖啡,吃一块巧克力糖、一块小点心。中午,用电饭煲焖米饭,再分别蒸热红烧肉和素菜,并视需要煮一小碗西红柿汤或紫菜汤。下午时,吃一个橘子或一些葡萄。晚饭是芝麻酱拌面条,煮面条时同时煮一些白菜丝,或者炒一颗鸡蛋。晚上临睡时看情况,喝几口牛奶,或者喝一小杯红糖水,或者喝几口白开水。虽然每天的食谱并不一样,大同小异,形成一种规律,日复一日,虽然没有人到时摁电铃和呼喊,也没有人在墙上贴布告和通知,说是条件反射也好,是习惯成自然也好,这样的生活节奏就成了定局。饮食安排好了,时间分割得很明朗,入住老人定时的读书写作、定规的散步活动也就有了保证,其他如看报纸、看电视、看网络,悉听自便。
那么,那炖得很酥烂、很入味的红烧肉,那新鲜得透着清香、碧绿得看着诱人的素菜,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地上长出来的?当然都不是。那是入住老人的儿子双休日做好了送过来的。至于那喝着香喷喷、可以开胃、能够提神的白咖啡,那吃着糯软、容易入口、便于随食的南味点心,难道是专人从京沪采购?还是专机专送?当然都不是。那是老人儿媳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从网上购买的。那些适合老年人食用的红红绿绿的水果、甜甜蜜蜜的零食,又正是孙子孙女用大人们给的零用钱去买来的。在当今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入住老人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太方便了。老年人自然也就随之得福。
从单纯的养老角度来说,安排好日常生活、调整好吃喝休娱是最重要的事。老人身体好了,开心开怀,一顺百顺,向前向未来。养老院也就工作得好,高兴高调,和顺和气。一个人带动了整个家庭,激励着整个家族,老人快乐,儿孙快乐;老人健康,儿孙健康。这个养老院里,无论是儿子儿媳来了,还是孙女孙子来了,总是充满了爽朗的笑声,总是流淌着深挚的情意,总是洋溢着炽烈的乐趣。快乐——健康——更快乐——更健康。那笑声,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自然的笑声;那健康,是天时、地利、人和而生发的健康。笑声,是生命中健康乐章的序曲;健康,是生活中欢笑歌唱的结尾;伴奏的和声是周围民众的柔柔和和的回应。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绝不只是吃吃喝喝、安安逸逸就行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索思考、追忆追求。这所养老院的这位老者,毕生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她撰写、创作、主编、出版了几十本书,她的论文、作品曾被收入各种版本的经典书卷。如今的她,仍然文思汹涌、灵感骤至。因此,她的读书、写作,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停止。何况,她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在新世纪初已经学会了用电脑写作。儿子为她买来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放在书房随她使用;写完文稿也便于修改,便于发给报刊编辑,便于保存。这几年,大家又都弄起了微信,儿子又为她换了新型的智能手机,她也学着与朋友们语音联系、视频通话。她自己呢,听听、读读、写写,不脱离现实,不疏远文学界,不隔开读者,始终与朋友们一起,扎根生活土壤,真实地、艺术地反映这个新的时代,真切地、审美地描述即将到来的全新的未来。养老院里虽然只有一个人,却真正是心怀祖国、胸有全球。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也不影响她了解国内外大事,拦不住她紧跟时代、紧跟党的步伐。
这所一个人的养老院,因为一切都由一个人策划、决定,又由一个人实施、享用,一切都顺风顺水,一切都如意如愿,实实在在,这是养老的好去处。
其实,一个人的养老院,就是老伴先行离去后孤身老者的养老院。一个人不在了,另一个人,悲哀之中还得坚强,悲伤之后仍须坚定。这就需要一方自在之地、一个宽慰之所。于是就住进这个清心、静心、暖心的地方,住在这一个人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