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9日讯 (记者 杨帆)在能源保供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今年1-8月,内蒙古煤、电与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从原煤产量看,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7.73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6.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原煤产量增长3.9个百分点。
从发电量看,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4206.3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发电量的7.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发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发电量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全区火力发电量占全国的8.9%,位居全国第一;风力发电量占全国的14.2%,位居全国第一;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的7.3%,位居全国第五。
从天然气产量看,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天然气产量186.6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四,占全国天然气产量的13%。其中,全区液化天然气产量307.9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液化天然气产量的27.5%,同比增长7.1%。
1500万元公路应急抢险资金下达我区
本报10月19日讯 (记者 高慧)记者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近日,财政部下达我区2022年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预算1500万元,集中用于补助汛期灾毁严重的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等盟市基层一线。
分配方案根据《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21〕5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入汛以来自治区启动的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响应、山洪灾害预警以及普通国省干线水毁统计情况,按灾害等级分档支持给汛期公路损毁相对比较严重的盟市。
“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下达盟市后,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将和自治区财政部门紧密协作配合,全力做好项目监督和绩效监控工作,管好用好应急抢险保通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在做好汛期应急抢通人、料、机补充的基础上,为秋冬季公路清雪保通工作提供坚实支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场主体信用修复让企业有奔头
本报10月19日讯 (记者 李国萍)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将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依法依规进行信用修复。通过修复,依法减轻了企业因失信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移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10201户、恢复个体工商户正常记载状态110197户、提前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58户、提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33条,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信用是市场主体经营之本,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不仅通过媒体、海报等多种渠道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开展信用修复。还深入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对经营者诚信守法教育。同时,该局还采用“线上+线下”双向受理模式,在年报系统中增加信用修复网上申请功能,将发展改革部门的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信息共享至市场监管部门,结果同步至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解决信用重复修复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26.2亿元
本报10月19日讯 (记者 李国萍)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26.2亿元,比去年全年总额净增10.2亿元,9月当月净增6.15亿元,创单月净增量之最。
今年以来,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助推“知产”变“资产”,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治区批准设立2亿元,作为全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组建了质押融资50人服务团队,与属地企业面对面、点对点进行交流,建立合作机制、达成合作意向,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各盟市;联合自治区发改委、银保监局印发了《内蒙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案(2022-2024)》等。目前,正在组建成立由银行、服务机构参加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服务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