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装裱修复:让古字画风采依旧

杨秀娟教授徒弟装裱修复技艺。
杨秀娟在修复残破不堪的地契。
修复后的地契。
修复后的清代画家高其佩的画作。 修复前的清代画家高其佩残破的画作。
  □文/本报记者  高瑞锋

  古字画,历经岁月磨砺或天灾人祸,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然而,在装裱修复师一双巧手的“治疗”下,残破的古字画最终化腐朽为神奇,生动鲜活的再现青春容颜,成为蕴含宝贵历史信息的传世瑰宝。

  今年58岁的杨秀娟就是呼和浩特市一名古字画装裱修复师,在内蒙古装裱修复圈大名鼎鼎。2020年,她被列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

  现在,杨秀娟在装裱修复的同时,每天还在为培养这项中国独有的传统技艺接班人而忙碌着。

  千年传承  独树一帜

  古字画装裱修复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等装饰和修复还原,历经晋、唐、宋、元长期发展,到明清时期基本定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古字画装裱修复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流派,北京和苏州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装裱铺。久负盛名的老字号装裱店荣宝斋是“京裱”中的代表,在全国装裱界中,以技艺独特而独树一帜。

  “我的装裱修复技艺就源自荣宝斋。”视频中的杨秀娟,声音爽朗,快人快语,“第一代师傅江海丰在北京琉璃厂一带非常有名,1973年,他的弟子贾生福来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工艺美术厂工作,我的丈夫程光有幸拜在其门下,成为第三代传人。”

  杨秀娟和程光在一起的时间只有短短的15年,其后,程光因病去世。在这十多年中,程光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教授杨秀娟这项传统技艺,天资聪颖的杨秀娟认真学习,尽得丈夫真传,成了第四代传人。

  “程光1999年去世,那年,他42岁,我35岁,儿子13岁,为了儿子的成长,我至今没有再婚。但是,我不后悔,因为用我儿子的话说,‘妈妈不仅守住了一个家,还干成了一份事业’。”说到这里,视频中的杨秀娟笑中带泪。

  装裱修复技艺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艺过程,工序繁杂,水渍、油漆渍、墨渍、铁锈渍、霉渍等是常见的“毛病”,“毛病”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要想让残破的古字画恢复生命力,除了过硬的技艺,还需付出比常人多百倍的耐心和细心,才能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这些,坚强独立的杨秀娟都具备。

  “神医”妙手  手到“病”除

  在杨秀娟30多年的装裱修复生涯中,修复了无数残破不堪的古字画。

  20多年前,一位外地的藏家捧着一个斑驳的木盒子找到她,小心翼翼地问,“能否修复盒子里的东西?”

  杨秀娟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堆已经抱团的“渣滓”。

  “尽管这是我从艺30多年来碰到过的最‘棘手’的活儿,但是,我对自己的技艺有信心,相信自己能修复好它。”杨秀娟回忆说,她当即接下了这个活儿。

  运用高超、娴熟的技艺,杨秀娟很快打开了这团已经干裂、酥脆的“渣滓”。这是一幅长、宽为八尺见方的帆布料《心经》,里面的字大部分已经残缺不全,所幸,落款年代还在,是清末的一幅作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杨秀娟经过去污、补画芯、托画芯、全色等多道工序后,终于将它完美复原出来。

  当藏家再次见到自己的藏品时,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地连说了几个“好”。此时,他才直言,找到杨秀娟之前,他已经跑了几家北京城有名的装裱店,但是,均被拒绝,认为根本不可能修复。之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了杨秀娟,原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杨秀娟给了他一个惊艳的结果。

  “每幅作品损坏的程度都不一样,都是你想象不到的残破。”杨秀娟说,每接一幅作品,我都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并且脑子里只有一个原则“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至今,杨秀娟为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收藏家协会等单位和团体以及各地藏家修复了上千幅古字画,其中不乏齐白石、张大千、黎雄才等近现代名人的画作,无一例失败记录,成为了区内外装裱修复圈公认的“妙手神医”。

  精益求精  培养传人

  通过视频,记者看到,杨秀娟的家中摆放着一幅题字,写的是“装潢技艺高超,堪称书画的美容师”。

  “这是著名书法家、收藏家杨鲁安先生给我写的题字。我给杨老装裱修复过好多字画,他写下这句话,可能是觉得我的技艺还行吧。”杨秀娟谦虚地说。

  在外人眼中,杨秀娟已经是一位成功的装裱修复师了,可是,她却一直对自己严苛要求,认为要想继承好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技艺,就要不断学习、探索、钻研。

  2016年,为了提高装裱修复技艺,她开始跟随名师学习书法和绘画,一直坚持至今。

  “古代书画家风格迥异,各有特点,修补他们的字画时,得考虑他们的运笔风格和特点,一撇一捺是怎么顺下来的,这得无缝衔接下来,要想圆满复原,光凭修复技术是不行的,还得具备审美和绘画技术。”杨秀娟说,“学习书法和绘画,让我加深了对中国画的认识,并对古代名家画作的线条、走法、运笔都有所了解,修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每修补完一幅作品,杨秀娟都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作品是否浑然一体,是否有修补的痕迹,断裂处的修补细条和原本的底色是否一致,若有一处细节不完美,不管工序多么繁复,杨秀娟都会重头再来,直至达到她心目中的标准。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杨秀娟在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为这项技艺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现在,她有10多位徒弟,其中一位年轻的徒弟学有所成后,在乌海市开设了装裱店,生意兴隆。说起这些徒弟,杨秀娟满脸骄傲:“这项技艺传到年轻人手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大有希望。”

  就是这项中国独有的传统技艺,通过杨秀娟等装裱修复师的妙手,让无数濒临消失的古字画和典籍延续了生命,成为了史料研究和文化借鉴的重要依据,为中华文明的熠熠生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版图片由杨秀娟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广告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装裱修复:让古字画风采依旧
草原丝绸之路与内蒙古
用心做人 静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