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自信自立 奋发有为新时代

  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坚持自信自立,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历史自信

  坚持自信自立,在新时代奋发有为,就必须守正创新,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世界多样化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

  □梁孝

  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升和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习好、领会好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奋发有为。

  一

  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就是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这已经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所证明。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必须有强大的民族自信心,相信中华民族可以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中华民族可以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可以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部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总而言之,别的民族能够做到的事,中华民族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1840年以来,古老的中华民族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科学、技术、工业、军事、金融、文化等方面全方位领先于中国。这导致一些人仰视、崇拜西方,产生民族自卑感,认为中国样样不如人。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又有一些人将苏联革命的经验和建设的经验教条化,将其套用于中国的实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经验时,又有一些人开始崇拜西方,将西方现代化经验、道路、治理体系、理论奉为圭臬,唯洋是举。

  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打破这种民族自卑感,坚持自信自立,提高民族自信心。1935年1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毛泽东这样说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建设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内一些人迷信苏联、不自信的思想倾向批评指出:“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自信自立,高度强调民族自信心。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二

  坚持自信自立,就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坚持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从民族蒙难、文明蒙尘走向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并科学地预言人类未来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分析中国所处的时代,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揭示社会主要矛盾,确定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制定科学的纲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动员起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上新境界,实现了新的飞跃。

  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还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坚持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中华5000年历史的延续,并不断地从中华文明的母体中汲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华5000年积淀的智慧的价值,证明了中华5000年文明绵延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力的思想武器。但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必须依靠人来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华5000年文明积淀着博大的精神和深沉的智慧。刚健有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这是一种敢于面对大自然挑战、面对外来强敌、面对社会问题、面对个人困境,独立自主、坚韧不拔,奋发有为去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在我国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都洋溢着一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战国时期,这种精神被纳入哲学。《易传》阐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荀子哲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有为”思想。刚健有为精神孕育的“君子”,要有高远志向,奋发自强;要有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坚韧弘毅,敢于面对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艰苦卓绝、筚路蓝缕,洋溢着刚健有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最坚定的批判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人。

  三

  坚持自信自立,在新时代奋发有为,就必须守正创新,以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世界多样化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立场、观点、方法去科学地分析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之正、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但是,守正不是固步自封,不是脱离时代发展、脱离实践发展、固守现成的结论。必须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结论教条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必须借鉴多样化世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近现代以来,由于西强东弱,中国一直存在着全盘西化思潮,衍生出各种崇洋思想和文化虚无主义,诸如“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首先归功于中国人民坚持走适合于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但是,我们也不能自大自傲,拒绝西方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坚持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更要以开放的胸怀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多样化文明中的养分。

  第三,必须正确对待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复古崇古的倾向。近现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有很大影响。文化保守主义认为中国的危机在于文化的危机,文化的危机在于中华文明“真精神”的失落,因此要找到中华文明的“真精神”,“返本开新”,找到民族复兴之路。但是,文化保守主义的“返本”,往往是走进书斋,到故纸堆里找中华文明的“真精神”,到古人那里寻找现代问题的答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度教条化。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甄别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再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需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现实条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理论特刊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鄂尔多斯
   第08版:生态环保
坚持自信自立 奋发有为新时代
自信自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