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市九原区1.7万亩智慧林业养护项目首创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智慧林业养护新模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叠加——

林业养护的智慧“大脑”

  □本报记者  霍晓庆

  11月22日,在包头市九原区大青山南坡绿化养护区,智能滴管工程师李慧敏的手机APP提示:G6高速公路3号系统管控区域土壤干旱缺水,需要浇灌。他在APP上设定好灌溉位置、水量和时间后,点击“执行”按钮,开始对干旱区域进行精准灌溉。

  足不出户,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养护区的自动精准灌溉,九原区引进的生态林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滴灌系统进行现场和远程智能化管理,如同给林业养护装上了智慧“大脑”。

  九原区地处半干旱区,大青山横亘其北部。经过多年努力,九原区大青山南坡裸露荒凉的岩石山体实现了整体绿化。三分种七分养,如何科学高效养护是一道难题。

  2018年,针对干旱缺水的现实情况,九原区在大青山南坡全面引入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公司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打造的“生态林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养护项目”,并成立了专业养护队伍,实现大青山南坡绿化由人工养护转变为智能设施养护。

  “‘智慧’就体现在‘精准’上。浇水不是什么时候想浇就什么时候浇,也不是想浇多少就浇多少。”李慧敏说,该系统通过计算机、手机、ipad等终端,自动监测气象、土壤等植物生长环境信息及有害生物发生信息,并及时发出提示,避免了人工管理滴灌系统经常出现的灌溉施肥不及时和过量灌溉施肥等问题。真正做到按需、按期、按量自动供给水分和肥料,实现了精准监测、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最终实现节水、节肥、高效的管理目标。

  目前,九原区大青山南坡1.7万亩绿化养护区域一共有36个这样的设备系统,实现了智慧养护全覆盖。

  在3号系统管控区域的梅力更林场,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裸露在林地里,每隔50公分有一个出水孔眼,水肥精准均匀地滴到每一株树的根部。

  这是九原区大青山绿化养护区2022年度最后一次生态林浇灌,等干旱区域的树木喝饱水后,这套充满智慧的“生态林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同冬日的树木一起进入“休眠期”,待到明年3月份再重新启用。

  指着比针眼稍大的出水孔,李慧敏告诉记者,水从地下抽到泵房,经过离心过滤、砂石过滤、碟片过滤三级过滤后,基本上就是纯净水了,再通过管道浇到地里,几乎不会出现堵塞的情况。“看这水滴这么均匀,是因为管子里有个压力补偿器,能够保持每个水眼流量相同,更好地控制灌溉水量。”李慧敏说。

  这套系统设备“智慧”满满,产生的效益更是不容小觑。

  “节水、节省劳动力,是最直观的效益。”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九原区分局造林股股长苗培说。传统浇水方式是用水车拉水,人工拿着管子浇水,现在只需一个人通过操作手机、电脑就可以实现,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传统浇水方式每年每亩用水量达300吨左右,而科技养护每年每亩用水仅需90吨左右,1.7万亩绿化养护区域每年节省水资源300多万吨,可供包头市1万市民使用一年。”苗培说。

  随之而来的就是养护成本的下降。苗培介绍,使用传统人工养护,九原区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10年养护资金累计需要6.88亿元(每株每年养护费约40元),引进“生态林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高效养护项目”后,包含智能滴灌设施及10年养护资金约1.925亿元,累计节约养护资金4.955亿元(平均每株每年养护费约11.3元)。

  不仅如此,传统养护方式树木每年生长20到30厘米,而监测显示通过科技养护树木每年生长能达到50厘米以上,大大提升了植物的生态功能。

  “科技养护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叠加。九原区1.7万亩智慧林业养护项目首创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智慧林业养护新模式,为全面提升我区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养护质量和效率,推动大青山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苗培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包头市九原区1.7万亩智慧林业养护项目首创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智慧林业养护新模式,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叠加——~~~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兴安
   第09版:出彩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收藏
林业养护的智慧“大脑”
【纵览】
用好林长制 实现“林长治” ◎正文
要斯图:我的“地盘”我守护
“风光”无限 向“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