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品牌硕果累累
昔日乌海因乌金而建,今朝乌海以墨韵闻名。自2008年乌海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以来,乌海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书法城建设,把书法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加以推进。
行走在乌海市的大街小巷,到处充溢着浓浓的墨韵书香。在公园,老人书写地书,行云流水;在社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展露风采;在学校,孩子们习练书法,聚精会神;在机关,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热闹非凡……墨韵书香改变着城市气质,也改变着乌海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书法城·乌海,已成为外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金质名片。
目前,乌海市有中国书协会员45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65人,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达数万人。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乌海市书法产业也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乌海市全力推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乌海,你能看到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以书法文化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以书法为主题的青山翰墨园、书法广场、黄河沿岸景观带等,无不将书法元素融入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乌海市的文化品位和特色。
得天独厚的葡萄种植优势,使乌海市葡萄及葡萄酒品质誉满国内外,葡萄、葡萄酒文化一骑绝尘,势头强劲。
多年来,乌海市相继举办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成为“世界沙漠葡萄酒大赛”永久举办地,并以此为契机,打通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提出世界沙漠葡萄酒概念。乌海市还确立了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产区品牌的地位,同时成立世界沙漠葡萄酒联盟,带动本地企业实现合作与创新发展。
2012年8月30日,“全国赏石日”首次在乌海市启动,乌海市被中国观赏石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赏石城”。10年间,乌海市举办七届中国乌海·观赏石博览会和各类赏石文化交流活动50余次,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爱石之人和专家学者。各类活动参展石商从百余家增加到500余家,且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爱石、藏石、赏石在乌海市蔚然成风。赏石文化成为塑造乌海形象的又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这些年,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乌海市充分发挥境内“山、水、沙、城”独特景观优势,打响了“来沙漠看海”旅游品牌。近三年,乌海市就举办各类文艺表演、体育赛事5000余场,累计参与人次上百万。
此外,乌海市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2013年起,逐步将15个项目列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唐卡装裱技艺等7个项目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共文化服务日渐完善
漫步乌海市街头,你能处处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
在乌海市人民公园,有人载歌载舞,有人演奏乐器,有人锻炼身体,各种文体活动让市民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走进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一场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书画展让人流连忘返,直呼过瘾……多年来,乌海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机制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里的书种类真多,没事我就来学习充电。”一有空,家住海勃湾区阳光丽舍小区的孙丽梅就会带着孩子去家门口的乌海市图书馆“书香乌海”分馆阅读。海量的图书摆满书架,坐在角落里静静阅读,她和孩子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在海勃湾区海馨社区的书法室内,临摹字帖、交流书法心得也成了很多居民每天的“必修课”。一位居民告诉笔者,练习书法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在乌海市,市区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室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已经形成,人们享有的公共文化生活更加便捷。“打卡博物馆”“走进图书馆”“组团看书法展”已成为越来越多乌海市民闲暇之余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乌海市积极组织开展“全民阅读·书香乌海”主题阅读活动,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利用各种阅读平台阵地广泛弘扬阅读精神,传递阅读习惯,在全市掀起了全民阅读热潮。
今年,乌海市以“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社区文化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级文化场馆115个,总面积18.4万平方米;有各类文化广场104个,总面积70万平方米,人均享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盛世欢歌,群众文化奏响最美旋律。
多年来,乌海市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基础,致力于“送”文化,精心“种”文化,扶持群众性文艺队伍壮大,全力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成立于2012年的满都呼合唱团是乌海市一支知名的民间合唱队伍,说起这些年市里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副团长卢芹感触最深。
队伍成立之初,不仅没有排练场地,也缺少演出平台。“这些年,政府不但提供了专门的排练场地,还为我们提供了演出设备,并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团员们都连连称赞。”卢芹说。前些年,满都呼合唱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摘得“唱响五洲”中法友谊合唱庆典金奖。
文艺为民,这是群众文化不变的宗旨。经过不懈的努力,乌海市的群众文化工作做到了。如今,乌海市常年活跃的文化团体共有260多支,许多活动还形成了品牌。已经走过26年历程的乌海市广场文化艺术节累计吸引了400多万人次观众,成为乌海人心目中最响亮的文化品牌、最期待的文艺盛宴。每年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镇(办)社区群众文艺活动更是让居民在家门口乐享接地气的文艺演出。
近年来,乌海市积极引入优秀的教育人才开展文艺教育,选派文艺志愿者下基层开展文艺惠民服务,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艺交流活动,全市文化慰问、艺术培训以及免费送文化下乡活动直接受益者达20万人次。
乌海市还在各类文旅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优秀文艺作品竞相涌现
今年,一部名为《山高水长》的音舞诗画让乌海市民印象深刻,自演出以来叫好连连。
这部音舞诗画由乌海市乌兰牧骑倾力打造,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以人文情怀为寄托,以远古足迹为载体,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全新的表现形式,意象化地再现乌海从古至今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这是乌海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打造”等主题 ,扎实推进艺术创作,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乌海市把中国传统节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文明形象有机融入群众常做的事情、常去的地方、常开展的活动中,开展“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体验、“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文化艺术活动1100余场,惠及群众103万人次。创作反映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剪纸作品、主题海报370余幅,完成“孝道文化”“家风文化”等社区文化墙建设28块、360余平方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扎根群众心中。
聚焦伟大建党精神,创作推出“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主题音乐情景党课,创编大型舞台情景剧《三线印记·致敬篇》、舞蹈《红色跃动》和小品《父亲的老照片》,提升复排音乐情景剧《铁脊梁》,以艺术的形式向党致敬、为党赞歌。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背景故事,创作舞台剧《国家的孩子》,让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历史佳话广为传播。
结合黄河入蒙首站区位特点,在海南区打造黄河入蒙首站标识、母亲河主题雕塑和母亲河墙绘全景,扶持鲁婷创作黄河石彩绘作品80件,创作黄河泥娃雕塑、歌曲《来沙漠看海》等文艺作品167件,策划推出《黄河在这里入蒙》10集乌海历史文化纪录片,深度阐释黄河文化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
围绕中国民乐、中华戏曲、中国书画、民间文艺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乌海市相继举办了2022内蒙古民歌大会、杜鹃映春书画作品展、戏曲进校园、非遗作品展等活动140余场次,创作葫芦烫画、铝塑版画等非遗作品1080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