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切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

  乌恩奇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更好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根本政治保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切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社科界要把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正面引领,组织开展社科类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专题培训,严把社科项目审核审查关,确保各类学术活动导向鲜明正确。定期对社科类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社科类社会组织开展警示提醒。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加强对社科工作者的教育引导,引导社科工作者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引导社科工作者认识到理论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要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

  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按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聚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把社会科学研究作为社科联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性工作,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展研究阐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通过不懈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更大力量。

  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普及。加强社会科学普及,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公民社会科学素养和道德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以宣传普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将社科普及集中活动和常态化普及相结合,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分众化对象化普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生动话语,助力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多做“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多做“人心”的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理论和内蒙古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社科界学科特点和人才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要求,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引导社科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系自治区社科联党组书记)

  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刘少坤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六个必须坚持”重要论断,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理论意蕴。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这个立场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开始,“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使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群策群力传统是相融通的。人民至上的理念吸收借鉴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坚持“两个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价值理念和“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让其思想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宗旨确定为“为人民服务”,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只有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守住人民的心。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完全彻底地成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同富裕目标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精神生活普遍富有,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享受到丰裕富足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时代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考验着中国智慧,需要切实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大地,贯穿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具有人民参与全、利益代表全、民主制度全、公共理性全、民主程序全等五大特征,是我国为人类民主政治实践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新时代实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制度保障,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体现到行动上,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安静赜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为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引领时代发展、推进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根本政治保证。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作为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党校(行政学院)必须担负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聚焦主业主课,在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一是全面落实培训任务。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科学设置班次学制,合理安排各类培训轮训进度,选优配强师资,抓好保障和管理。强化业务指导,发挥党校系统的优势,提高培训覆盖面,做到应培尽培、应训尽训。二是强化教学课程设计。在努力率先学深悟透、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调整教学安排、优化教学布局、开发完善课程讲题、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着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提升授课水平。始终秉持“课比天大”的理念,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领广大教师率先行动起来、深入进去,切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贯彻 “五个牢牢把握”“七个讲清楚”“九个深刻领会”的要求,抓好备课试讲,着力破除“空虚浅”“不解渴”等问题现象,真正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全、讲准、讲深、讲透。同时要立足党校职能定位和学科优势、系统优势,主动参与服务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宣传宣讲活动,努力发挥党校理论宣讲“主力部队”“先遣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作用。

  聚焦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上走在前、作表率。一是强化理论探源。要加强理论总结和研究阐释,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新论断找准方向、选准课题,然后从理论上去研究、去推进。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跟进研究,着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构建,深入研究阐释其中蕴含的道理、哲理和学理,努力做到党的理论与实践每前进一步,研究阐释工作就跟进一步。二是抓实课题研究。一方面,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积极主动申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专项课题研究和课题设置。通过设立大项目、组织大团队、搭建大平台,融通学术资源,聚集系统资源,发掘学员资源,以形成更大研究合力,推出一批真正具有理论深度和思想含量的研究成果,把科研工作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功能都提升起来。三是发挥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功能。坚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着力推进教研咨一体化。通过“教学咨询出题目、科研工作做文章”,不断提升课程的“含金量”,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真正把思想阵地作用发挥出来。

  聚焦中心任务,在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咨询上走在前、作表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校作为党委政府重要智库,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决咨型科研导向,聚焦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紧扣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攻关,特别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围绕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和工作目标,加强对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加强对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的及时性研究,充分发挥党校决策咨询服务重要作用,为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在新征程上展现新闻舆论工作新作为

  吉  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新时代新征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我们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的起点,感悟思想、振奋精神、守正创新,筑牢新闻宣传主阵地,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在新征程上展现新闻舆论工作新担当新作为。

  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完成好首要政治任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首要最关键最根本的是更加坚定自觉地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铭刻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学习掌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我们将着眼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浓墨重彩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精心组织一系列大型采访,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言论评论和理论文章,用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阐释这一重要思想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理哲理,筑牢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和战略部署,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各项工作要求,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新闻策划、采写、编辑各个环节,把好基调、把好导向,切实做好理论阐释和新闻报道。深化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不断提高理论宣传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让更多人所接受、所认同,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们将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篇章加强深度解读、精准传播,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要事加大宣传力度、鼓舞士气干劲,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好内蒙古声音、展示好内蒙古形象,奏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主旋律,凝聚起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蒙古篇章的磅礴力量。

  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统筹发挥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下和线上宣传的优势互补作用,全方位宣传报道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我们将牢记职责使命、持续改革创新,在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的前提下,自觉适应媒体形态和传播业态的新变化,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扎实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让我们的版面栏目、传播姿态、表达方式展现新的风貌,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作者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宋  明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的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紧紧围绕大会主题,全面准确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认真领悟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大会精神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以自信自觉的姿态踏上新征程、投身新伟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完善架构,直面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新型主流媒体的“一矩阵两平台”,塑造主流舆论的“一体两翼”。在运行中,要紧紧围绕“一矩阵两平台”,构建新型采编流程,推进采编资源与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深度融合,构建新型组织架构,真正实现移动优先、刊网融合、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要求。

  依托项目,直面全媒体传播平台专业化的问题。将“一矩阵两平台”建设项目化推进,转化为三大项目版块,推动“实践”项目、“学习”项目、“文明”项目落地生根。

  深耕内容,直面塑造主流舆论发出时代最强音的问题。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突出理论与实践两大特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把重大主题宣传、理论解读阐释、形势政策分析、实践经验探索和先进典型选树作为主要内容,立足自治区发展实际,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权威、全面、丰富的理论辅导、工作指导、知识引导。

  丰富手段,直面传播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的问题。在报道形式上,进一步综合运用综述、通讯、评论、理论文章、微视频、海报、动漫、H5等组合宣传报道形式。在品牌建设上,深化系列全媒体品牌栏目、动漫形象的建设,做精“学习”系列栏目,做细“实践”系列栏目,做优“时见论”品牌,做大“实践有力量”融媒体专栏,做强系列卡通形象。

  培育人才,直面全媒体传播体系复合型队伍建设的问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适应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党刊队伍。建立适应媒体融合的团队组合,完善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选拔任用年轻干部。

  技术加持,直面全媒体传播技术不断适应网络发展的问题。要运用新技术将《实践》杂志打造成一本“可读、可听、可看、可互动、可分享、可珍藏”的融媒体期刊,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内蒙古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的功能,以“技术+内容”双轮驱动,提升传播效果。

  互动传播,直面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问题。要运用好立体思维、共享理念,“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与中央和国家级媒体的战略合作,强化与有影响力的商业媒体的广泛合作,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智库平台的深度合作,在理论研究、内容推广等方面加强联系联络,加强与全区各地各级宣传部门和媒体的联系。

  (作者系实践杂志社党委委员、副社长)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乌兰哈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理论的产生是合乎逻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概念的突破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性地继承了“真正的共同体”概念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整体性关系的客观陈述。“中华民族共同体”鲜明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与民族理论创新中的基本运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实践要求和实践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的科学表述,抽象化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共同性、整体性、一致性的本质特征,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建立的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产生活、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奋斗目标上。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必然结果。从政治整合到文化认同,古代中国多民族整合铸就了中华文明“大一统”基因。作为维护“大一统”政治形态的思想根基,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认同在联结各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儒家思想的独特功能就在于它能够与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渗透,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领各民族共同维护“大一统”的经济形态以及政治结构。从自在共同体到自觉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嬗变的必然归宿。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自觉共同体的出现,是近代中华民族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斗争中的自觉创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与一切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我国各民族更加紧密团结,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共同缔造了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嬗变。各民族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在新中国70多年的奋进历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汇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辩证看待我国各时期的民族问题,把握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各民族均衡、协调、共同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各民族合力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不仅在政治上强调了各民族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性与整体性,也在文化上凸显了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是“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在“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持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在批判与建构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在解释现实与超越现实中实现理论的创新,才能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全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草原全媒传播活动
   第05版:发言摘登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经济周看
   第08版:阿拉善
   第09版:呼伦贝尔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