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古籍”介绍的每一部善本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都是我们汲取文化自信力量的源泉。“古瓷图典”让我们自豪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镇馆之宝”每一件珍宝都在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一叶荣华春秋意,年月回首却思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过去的一年里,《收藏》的每一期精彩都离不开通讯员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他们不仅是收藏爱好者,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通讯员们笔耕不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事实,发掘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根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源泉,坚定来自历史、指引未来的中国文化自信!
——编者
知所从来 方知所去
□秦延安
记得第一次去博物馆看文物,我一脸懵,不知道这些价值不菲的文物贵重在哪里,也提不起多看一眼的兴趣。原以为是博物馆里的介绍太简单,后来发现,是自己的知识太浅薄。成年后行走了许多城市,我深深体会到,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都浓缩在当地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都是这些烟云历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是文化宣讲的使者,是祖先的背影、民族的根。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这些文物。在了解、欣赏中学习,知道了它们的背景、经历、意义……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是丰厚的,历史故事是动听的。我愿意把这些发现和心得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也了解和认识这些文物。这不仅是文化传承和宣扬,更是警醒和鞭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也需要文化、技艺和精神。无论我们走多远,都应该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奋斗。我们鉴赏这些文物,不是重复旧日的故事,而是要讲出它的精髓,发现它的闪光点和技艺水平及先进性,学到知识,从中获益,我想这才是欣赏一件文物的意义。(作者系陕西省水文局工作人员)
赏析古画 以德润心
□郑学富
我尽管是绘画的“门外汉”,但是由于职业原因,接触的朋友多是书画家。耳濡目染,我渐渐喜欢品读古画,赏析古画,并由此而感知古人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
古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古画真实而又形象地记录历史,读它就是读史。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透过歌舞欢乐的热闹场面,可看到那个时代官场上风起云涌,真实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展示的是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古画又是一种艺术形式,欣赏它又能感悟出古人的人文情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通过描绘神州大地的壮美山河,寄托了一个翩翩少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寄托了画家餐松饮涧、悠然自得的隐居情怀。
每一幅经典名画,都流传着千年风雅,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墨韵。中国古画艺术的意境美、意趣美、传神美生动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神。守正出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图画活起来,薪火相传,使其发挥以德润心的神奇力量。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首批社科智库专家、台儿庄区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
曲尽其妙 文物说话
□鱼子涵
在粽香、艾香、酒香交缠的端午节我和你相遇。那天的你,霓裳羽衣华丽无比,其中,有我的一艘“龙舟”。你的庄重多彩震撼了我的灵魂,从此,我记住了每周四是你的专场表演秀,我是忠实的观众之一。我用心专注于自己的每一次“设计”,希冀得到你的回眸一笑,更为你华衣有我的心思而欢呼。
我的“千年蓝色睡莲”为你那场表演增添魅惑与神秘,台下的我兴奋地鼓红了双掌,湿润了眼眶,你的一瞥,几乎让我得意忘形,我数晚夜不能寐。
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啊,成为我寻梦的大舞台,长河中的闪光美贝,在擦肩而过时,总会被我抓住几颗。于是,你妖娆的丰姿中会有那美贝的装点。
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和你的一次次相逢架起了桥梁,我在与你的一次次握手中成熟。在文字、图画的完美融合中,在你的展现里,我看到了优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欣赏了能开花的文字,会说话的图画,品味了那几千年“陈酿”的绵长幽深。
新的一年里,我依然期待你的每一期隆重登场。你哟,《内蒙古日报》“收藏”版面,我呀,一名热爱文物的传播者。我和你相遇、相知,愿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够依然携手前行。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
悦览国宝 守护文脉
□胡胜盼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长大了要么当图书管理员,要么去博物馆工作,因为我喜欢书页的馨香,喜欢文物背后的故事。可事与愿违,最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出于对心理缺憾的弥补,自从全国各类报刊出现“收藏”类的栏目后,我试着去分享自己的收藏心得,后来更是醉心于浏览全国各大博物馆网页,寻觅一件件国宝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平时写作不同,因为并非属于专业文博人员,所以想要揭开每件国宝文物的神秘面纱,就需要做足案头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的是收获的喜悦。这种喜悦来自于中华灿烂文化和文脉传承所带给我的强烈情感冲击。
2022年5月26日,《内蒙古日报》“收藏”版刊发我所写的《釉色斑斓属宝钧》一文。这件文物是我在无意中看到相关信息的。它可以说是一件被抢救回来的宝贝。如果不是张廷臣慧眼识珠,说不定早就被农妇丢弃了。其实,很多国宝级文物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故事。我想,文人抢救国宝的使命感来自于坚定的文化自信,而坚定的文化自信身后是中华文脉的深沉宽厚。其实,作为分享者,我们在汲取求知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想传递我们内心的呼喊——一种人人都来关注文物,共同守护中华文脉的呼喊。
(作者系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第七小学教师)
缘在《收藏》 乐在其中
□张宝清
加入《内蒙古日报》“收藏”版这个大家庭已经一年多。刚开始,我是认真的“看客”,仔细品读每一期的精彩作品,一直没有勇气下笔。直到有一天看到关于“镇馆之宝”的征稿启事,我想起曾经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西周大克鼎,经过查资料、筛选、重新整理等充分准备,满怀激动之情将稿件发到征稿邮箱。不久,稿子见了报,还占据了版面的C位。我备受鼓励,又陆续发表了介绍《寒食帖》《乾隆粉彩转心瓶》《子仲姜盘》等文物的文章。
查找资料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寒食帖》中,我不仅领略了苏轼优美的文笔,潇洒的书法,更被他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感动。乾隆粉彩转心瓶,一个小小的瓶子里,竟然“暗藏玄机”别有洞天,令我折服古人精湛技艺的同时更为中华文明骄傲!
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我深深地为我国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震撼。做为中华儿女,我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希望《内蒙古日报》“收藏”版越办越好,让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照耀到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系西安市临潼区新丰初级中学教师)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马小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内蒙古日报》“收藏”版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版面清新雅致,内容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每期品鉴之时,我都为古代灿烂的文化而震撼,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衰,是由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跟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兼收并蓄的传统分不开。
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滋养着人类、涵养着社会、促进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系西安市临潼区新丰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