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的兴安大地,银装素裹,一条喜人的消息传出:2022年,兴安盟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7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4.3亿斤,同比增加1.1亿斤,喜获“十三连丰”,并蝉联全区人均粮食商品量第一名。
连年丰收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落实与努力。
今年,兴安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毫不放松抓紧抓实粮食生产,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真正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兴安力量”。
藏粮于地,夯实丰收“耕”基。为了保护全盟901万亩黑土地资源,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兴安盟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耕地轮作等系列措施,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
今年,兴安盟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随着项目的陆续竣工,让该盟农业生产的“粮袋子”更加丰盈。“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障。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兴安盟的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增收步伐逐渐加快,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兴安盟农牧局农田建管科科长李学岩介绍,今年兴安盟新建高标准农田81.4万亩,投资10.74亿元,年度建设规模达到历史新高,12月底项目将全部完工,明年春耕生产投入使用。
据了解,2022年兴安盟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436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合格面积502.21万亩,全盟建设县级、乡镇级、村镇级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使精耕变免耕,保护耕地资源,超额完成自治区农牧厅下达的工作任务。同时,兴安盟今年共落实约130万亩耕地重点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使连作变轮作,通过豆科与禾本科的轮作种植促进耕地节肥节药,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藏粮于技,新成果日益涌现。近年来,兴安盟坚持政策驱动、科技推动、示范带动模式推广关键增产技术普及应用,目前,全盟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76%以上。今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优质水稻绿色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现场测评会传来好消息: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项目核心示范区种植的“农联一号”实收亩产743.5公斤,刷新全区水稻单产纪录。
农以种为先,种业振兴,是握紧农业“芯片”的关键。今年,兴安盟细化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市场监管、“看禾选种”平台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新征集种质资源182份,配合自治区农科院系统调查工作队抢救性收集种质资源300余份;同时对109份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扩繁,新增通过自治区审定玉米品种9个,水稻品种7个。
同时,兴安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打造了12个千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集中推广玉米密植优良品种、大豆大垄密植浅埋滴灌、水稻浅湿干交替灌溉节水等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编写了《农业节水十二条意见》和《“农业四控”实施方案》,加强资金、技术扶持,助推全盟农业生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