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9日讯 (记者 风启)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2年第三批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名单,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三白一号”特色西瓜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上世纪50—60年代,巴彦淖尔市引进种植“三白瓜”,农民自留种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西瓜品种。但是随着杂交西瓜的大面积种植,作为常规种的“三白瓜”不抗病、品种混杂退化、果形不美观等缺点日益显现。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种质资源,2003年起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白立华育种团队,通过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以农户自留种的变异单瓜为原始材料,经过20多年的分离提纯选育,育成了品种纯度一致、抗病性提高、果形美观的“三白一号”品种。该品种2019年完成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2020年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022年11月30日获授权,有效保护了地方种质资源,促进了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
我区一科研成果入选 “2022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
本报1月9日讯 (记者 喆研)近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19届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代表学会发布了“2022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孙志宏研究员、陈永福研究员、张文羿教授和刘文俊研究员等共同申报的科研成果《基于人工智能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成功入选2022中国食品科技十大进展。
张和平教授团队从“益生菌-肠道菌群-健康”作用机制出发,明确了我国不同于西方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结合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了基于人工智能和肠道菌群作用的益生乳酸菌精准筛选技术和功能评价体系,筛选出28株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免疫应答、降血脂、降血压等功能益生菌,并从动物模型、人群试验和临床研究层面建立了益生功效评价体系,完成了菌株益生特性的多维度功能评价,明确了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发挥功效的作用机制,解决了益生菌筛选技术落后的难题。研创出精准营养高密度发酵和微包膜高效保护冷冻干燥的益生菌制备技术,解决了生物量和菌体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
我区在二氧化碳还原 领域取得新进展
本报1月9日讯 (记者 昊然)近日,内蒙古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忠龙副教授带领团队在探索新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研究发现,碳化物和氮化物支撑贵金属单层以及单层团簇催化剂中存在氢-衬底反键相互作用,能够打破吸附氢和二氧化碳还原中间物之间的能量线性关系。此外,团队还通过理论模拟预测了一系列具有较高甲酸、甲醇和乙烯等碳氢化合物产物选择性的新型电催化剂,为提升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赤峰市3项科研成果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本报1月9日讯 (记者 风启)近日,赤峰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组织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半干旱区适应干旱造林技术研究”“沙地云杉人工林生长潜力评价与栽培模式研究”“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3项科研成果,经过评价专家质询与讨论,被评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半干旱区适应干旱造林技术研究”成果在生态林适应干旱造林领域利用容器苗“两灌两沉”和裸根苗“保补促”综合施策适应干旱技术措施,综合集成树种选择、苗木类型、栽植密度等系列适应干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沙地云杉人工林生长潜力评价与栽培模式研究”成果在沙地云杉人工林培育、绿化造林等方面,解决了沙地云杉人工林培育中生长潜力预测及栽培模式等关键问题。“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成果在森林培育领域的油松人工林经营方面,利用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大径材培育技术,提高了油松人工林林分质量,缩短了大径材林分培育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