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国编著的《走进磴口》一书,立足于河套文化深厚背景,开掘河套精神根脉,是一部具有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和创造之美的时代主旋律报告文学作品。
这部作品抒写了河套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和乡土之情,彰显了昂扬向上、踔厉奋发的河套文化精神内核。
《走进磴口》载容31万余字、162幅图片,分7编65章119篇文章,内容囊括磴口县人文历史、民间故事传说、土特产、美食等文化元素,是一本了解磴口的百科全书和走入磴口的“全景导游”。
河套历史源远流长,河套文化内涵深厚,是河套精神育发的根脉和土壤。河套文化其实就是移民文化交融共生的结果。河套文化外显形式主要有方言、民歌、酒歌、水利、军事、边塞、乡土观念等等。河套文化滋养了河套人民的心灵禀赋、精神素养和人格情怀。那种朴实无华、温润敦厚、宽容坚韧、善良扶助、血浓于水的生命底色和豪放开阔、大气实在、无拘无束、热心诚实的个性特征,深深烙印在河套人民的精神血脉之中。所以河套文学呈现出奔放热烈、缠绵深沉、雄浑刚劲、大气磅礴的地域文化气象。
《走进磴口》的文学性,就深深体现了这一河套文化基因。徜徉在浩瀚无边的乌兰布和沙漠,眼见得雄鹰滑过湛蓝的天空,黄沙与绿植编织成的梦想,在河套人的手中逐渐变成了现实。黄河还是那样静静地流过,乌兰布和、三盛公水利枢纽、二黄河、乌梁素海却在时光变迁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不仅仅把黄河造福河套的来龙去脉讲得一清二楚,而且把河套人民如何依靠国家和自身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兴修水利、改造自然的伟大精神讲得如数家珍。
《走进磴口》是一本百科全书。历史掌故、地理物候、人文景观、治沙治水、商旅发展、河套风物等等,兜括囊收,无所不包。展卷阅之,一部全景式的河套文化史迹和河套人民生活奋斗画卷扑面而来。它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从沙海成因到治沙壮举,尤其是建国后,河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70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治理沙漠,传承“治沙精神”,致敬“治沙英雄”,营造出了无边的沙漠绿洲,创造出了沙漠产业,实现了治沙模式多元化的科学治沙经验。《走进磴口》对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论述,援引了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的关于黄河改道的考证,使得乌兰布和沙漠成因的论述非常可信。作者非常注重数据的准确和真实。每一处论述都有详实的材料佐证,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的经验介绍,颇具科学价值和示范意义。书中还对阴山的地理走向、分布和历史掌故多有描述,数据详实,史料准确,展示了磴口县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书中还对磴口县的地名多有考察。尤其是“磴口县”名称的来历,颇具新意。书中对磴口设县三个理由的阐述非常充分:“一是临河以西再无县城,有设县的必要;二是磴口当时商贾往来频繁,人丁兴旺,有设县的条件;三是磴口水陆交通便利,盐粮运输方便。”磴口来历与商贾在码头行船运货有关。书中对“三盛公”“三道河子”“巴彦高勒”“王爷地”“旧地和新地”进行了详细的考究,对磴口的河套文化形成脉络进行了梳理。这标志着河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俗土壤,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而成的具有河套地缘属性的文化形态。《走进磴口》的价值便在于此。它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河套文化,它的历史成因和民俗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它可以告诉你河套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存在形式、内在规律和文化传承方式;它可以告诉你,河套文化的生命力和蕴藏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只要仔细统揽全书,其中蕴含的河套文化多元价值就会植入心底。
《走进磴口》还是一本特产和美食之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磴口县的中药材、农副产品的特产,如“华莱士、肉苁蓉,甘草、枸杞、山药、葡萄、苹果梨、西瓜、南瓜、文冠果、火参果”等,这些具有磴口地域特色的产品为磴口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磴口美食是基于河套饮食文化基础上的美食风格。如“黄河鲤鱼”“鸡勾鱼”“铁锅炖大鹅”“民勤拉面”“河套发面馍馍”“河套硬四盘”“猪肉烩酸菜”“河套焖面”“手抓肉”“烤全羊”“油炸糕”“河套面精”“爆炒牛肉和爆炒羊肉”等等,货真价实的河套口味令人不胜向往。
《走进磴口》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部文化大书。它承载了作者一生对河套文化的积淀和热爱。从《穿越乌兰布和》《河套沧桑》《河套回眸》到《走进磴口》,作者不断掘进河套文化的内蕴和外延。最近作者又有一部作品《杨力生:乌兰布和的丰碑》问世,这部作品亦深汲河套文化营养,吸纳时代阳光,成为诠释河套文化和演绎河套精神的力作。走笔河套文化,壮心激扬故园。总览陈志国五部河套文化作品,我们会被其中散发出来的河套文化精神内质感动和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