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以中国》的青年答案

——我区首档青年学生寻访类文化创意栏目精彩呈现
《何以中国》主题曲
《何以中国》 第一期《龙的传人》
《何以中国》变装视频
  □本报记者  刘志贤

  2022年下半年,由自治区教育厅指导的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网络文化育人栏目《何以中国》正式上线。作为自治区首档青年学生寻访类文化创意栏目,《何以中国》一经推出,就从众多网络思政内容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现象级的产品。

  这是一档怎样的节目?它是如何揭开“何以中国”的谜底并牢牢抓住当代青年的心?记者走进主创团队——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名师工作室莫伶名师工作室,将谜底一一揭晓。

  创新网络思政思维

  发现育人契机

  《龙的传人》《千里眼顺风耳?四川三星堆竟是创意大师 》《一妃传千古 一瓦记乾坤》……这些是《何以中国》目前已经发布的短视频,每期视频都是由莫伶名师工作室的师生们精心制作完成的,作品一经发布,就在全区高校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莫伶是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团委宣传科科长,作为青年团干部和思政教师,如何打破理论的“高墙”,用接地气的形式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用小角度、小切口精准“滴灌”,是她一直深耕的方向。202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四川的重磅文物“嘉宾”——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亮相舞台,其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与河南安阳殷墟的青铜器一脉相承,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让莫伶敏锐地捕捉到了育人契机,带领学生去寻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博大精深的《何以中国》项目脉络也随之清晰起来:让青年学生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去丈量、去感受、去思考“中华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再利用新媒体技术辐射引领更多的青年。

  “‘何以中国’其实是一个特别宏大的命题,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而我还是想用小切口、身边事去有温度地诠释它。”莫伶说。在莫伶的指导下,20多名青年学生作为《何以中国》寻访小分队成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带着问题,从自己家乡的文物、名人、文化等入手,经过搜集资料、撰写文本、实地寻访等自主实践,辅以相关专家学者的专业视角和精美的后期制作,最终形成了主题统一、内容个性、余味悠远的青年答案,吸引了广大青年网友。

  开创沉浸式打卡体验

  寻访中华故事

  《何以中国》寻访小分队的第一站,便是探究“龙的传人,传自何方”,寻访人熊坤将镜头对准了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中的“玉龙”。他说:“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列车玉龙造型的车厢吊环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激发了我的寻访灵感。通过寻访我了解到,红山文化所在的辽河流域和仰韶文化所在的黄河流域,即使相隔千里,都使用龙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图腾,这让我进一步肯定了‘龙的传人’由来已久,中华文明兼容并蓄。”

  在另一期《一妃传千古 一瓦记乾坤》中,寻访小分队成员郭芷彤以昭君博物馆的“单于和亲”瓦当为楔子,打卡平遥古城,将昭君出塞汉匈和睦的故事与平遥百姓家宅安宁的期盼串联起来,带领网友挖掘藏在各式瓦当背后中国人对家国美好的孜孜以求。在视频最后,郭芷彤感悟道:“无论是印证了昭君出塞千古佳话的‘单于和亲’瓦当,还是记录着国泰民安繁荣富庶的平遥纹饰瓦当,都让我们中华文明有迹可循,这就是小小瓦当的魅力所在!”

  小分队成员四川小伙伍再思,寻访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充分考究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甘肃小伙窦彦杰,寻访的是甘肃敦煌阳关,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交融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乌海小伙黄昱淳,寻访的是乌梁素海,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黑龙江姑娘张玉壬,寻访的是七台河市短道速滑纪念馆,零距离体验了中华体育精神……《何以中国》兼具丰富的情感价值和育人意义,这或许就是网络思政的题中之义。

  呈现多样性网络文化产品

  打造育人品牌

  如果你以为,《何以中国》栏目仅仅是一个个视频,那就太简单了。为了强化育人效果,激发参与热情,莫伶团队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明确了要有“破圈”思维,打造包括MG动画、主题原创歌曲、专属logo、线上配套活动等全媒体产品,增加《何以中国》的媒体辨识度。

  “江山多娇美如画,丝绸之路蜿蜒到我家,九曲黄河浪淘沙,妙笔丹青绘中华。黄河之水天上来,润泽黑发黄皮肤的精彩,草原的风抚衣襟,融汇羌笛琵琶声的韵味……”主题曲一开唱,就是满满的画面感。“歌词我们前后修改了12稿,力求对仗工整、国风意境,听起来洗脑,唱起来上口。”莫伶自豪地介绍道。而结合推广曲《是以中国》、主题曲《何以中国》的发布顺势开展的网络卡点变装、Rap云挑战等活动一经推出,便获得“内蒙古教育发布”“内蒙古青年”等官方新媒体平台转载,在互联网掀起一股参与热潮。莫伶高兴地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在哼唱这两首歌曲,两个接地气的网络活动打响了《何以中国》的品牌,由此开创的抖音话题也斩获了50万+的浏览量,得到了共青团中央、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平台密切关注。

  “我们想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跨领域、综合性的网络文化产品,很兴奋,我们的团队把很多天马行空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莫伶说,“《何以中国》以小见大,把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打通了,把中国故事与家国情感打通了,把青年成长与育人成效打通了,形成了叙事悬念、激发了探寻欲望、带动了网友讨论,打造出了一个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响当当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

  记者手记

  如何在媒介融合时代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坚定青年学生文化自信,让青年学生爱上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何以中国》给出了一个可复制的范本。节目由多个生产内容交叉、多个育人模块整合,形成了网络思政的特色定位和内容优势间的契合与互补,将对理论的学习转换成了获得感辐射,从而开启了互联网青年观察中华文化的新视角,让青年对中华文化更有参与感、沉浸感和自豪感、获得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青春号
《何以中国》的青年答案
让阅读的光芒照亮更多人
这些“网红”要把内蒙古“推销”出去
校园招聘月力促 2023届毕业生充分就业
90后胡汉书:让传统 文化强健学生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