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密钥”送田间 产业发展有支撑

法人科技特派员李连国在新城区指导葡萄种植养护技术。(资料图)
托克托县科技特派员段德君讲授蔬菜栽培技术。(资料图)
科技特派员进行草莓病虫害技术交流。(资料图)
法人科技特派员孙国琴指导食用菌生产。(资料图)
  □本报记者  及庆玲

  每年春耕时节,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的田间地头,除了农民朋友的身影,还时常能看到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人的身影,他们中既有轻装上阵的科技特派员,也有阵容强大的法人科技特派员。临近春耕,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城区等地的温室大棚,探访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给农民朋友带去的科技“大餐”。

  “线下+线上”: 传授“致富经”

  这几日,在赛罕区根堡村,赛罕区草莓种植技术服务小队的4名队员乔永生、贾建东、姜涛、王军再次来到村民石利俊大娘家的草莓种植大棚,一边仔细查看草莓的生长情况,一边耐心细致地提醒接下来的种植注意事项。石大娘满脸堆着笑说:“这2年,多亏了这4个好娃娃,让我的草莓能卖个好价钱。”

  这4名队员都是草莓种植的能手,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身份——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2021年,他们在科技特派员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姜伟老师的指导下,自发组成了草莓种植技术服务小队深入田间地头,无偿服务赛罕区的草莓种植户们选苗、施肥,进行病虫害防治。

  “成为科技特派员以后,我们参加了很多实用的培训,科技特派员专家老师们也经常下基层为我们讲解实用种植技术。自己的种植水平提高了,我们又通过这种形式把学到的内容教给其他草莓种植户们,看到大家的草莓越长越好,我们也觉得自己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年轻的科技特派员王军一边查看着石大娘大棚里的草莓一边谈着自己的感受。去年,4名科技特派员几乎跑遍了赛罕区草莓种植户的大棚。

  刚从石大娘家回来,顾不得喝一口水,乔永生又被草莓种植户张国林拉到了自家的种植大棚。“我的种植技术都是跟乔大哥学的。让他看上一眼,我才放心。”张国林说。

  截至2022年底,呼和浩特市共有科技特派员364名,服务农业园区、基地达379个、设施数量15092个,基本覆盖了全市较大规模的农业园区和基地。

  为了更好地让科技特派员发挥作用,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总结出“线下+线上”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这个春节,科技特派员王亚男比平时更忙碌。

  一方面,由王亚男创办的内蒙古云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集规模化种植、智慧农业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收购为一体的新型农业联合组织,通过探索服务小农户经营、联合合作社经营、流转土地公司自营等方式,服务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同时以多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为小农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物资供应、生产各环节、农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的全托管、半托管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相互促进。

  仅和林县就有100多户农户参与托管,农户只需跟踪管理和计量收付等,每亩收入700元纯利润。

  王亚男介绍,全托管,即农户将土地托管给公司种植,由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九统一”的托管服务;而半托管,即种植什么品种、季节安排、农产品销售等产前、产后经营决策环节由农户自己决定,公司将农资供应和生产环节的每个服务项目作为服务菜单,以低于当地市场采购价格提供服务,这样一来,农户通过公司进行资源整合,降低了种植成本,帮助种植户每亩节省100元。

  另一方面,王亚男通过和林融媒体,采用线上直播方式,把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技术、全覆膜播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给农户。“作为科技特派员,我会不断传播农业科技,尽己所能助农民增收。”王亚男表示。

  科技特派员既要想办法让科技扎根泥土,也要不断进行“充电”。202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先后在9个旗县区组织30多期大规模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2000余人;通过科技特派员开展3000多场次小型现场技术指导,受益农民2万多人;培养农村科技人才1000余名,6家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获得备案,2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被评定为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22年,呼和浩特市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被评估为自治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一个个实例,勾勒出呼和浩特市科技特派员引领周边农户科学种植养殖、增收致富的生动画面。

  创新机制: 扩散创新动能

  面对农民朋友对各类种植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如何为农民朋友进行全方位服务?呼和浩特市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形式充分挖掘驻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资源,建立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目前已经形成学科对接产业、产业带动创新、创新推动产业的良性机制。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四级调研员刘博介绍,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是指由科技局按程序选派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单位名义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研发机构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均建立了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拥有人才、技术和资源的聚集优势,专业团队达到18个,专家人数达到155人,覆盖范围涉及奶牛、生物饲料、特色果树、设施农业、肉牛、食用菌等当地农牧业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聚焦生物发酵、智能制造、太阳能利用、智慧能源等领域和重点产业等科技创新工程。

  2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徐利敏驱车来到武川县增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负责人雷月虎就今年的马铃薯种植技术进行探讨与规划。徐利敏详细询问了合作社这几年马铃薯种植情况及管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并表示会经常来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种植户遇到的难题。

  “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就有了种植技术的保障。”雷月虎介绍,合作社现有耕地1700多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葫芦和燕麦。

  在和林县泰佳源牧场,居高不下的饲养成本一直是场长郝睿敏的心头病,不久前他拨通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奶牛高效养殖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求助电话。3名专家共同“发力”,一番考察和沟通后,最终给出了综合建议——改建牧场。

  如今,新牧场里,犊牛日增重明显增长,发病率、死淘率控制在4%以内,新产牛状态得到很大改善。郝睿敏高兴地说:“这些都得益于专家的帮助。”

  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呼和浩特市首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10支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一直活跃在基层,通过现场调研、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奶牛养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180多个、受益农民达8800多人,培养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60名。

  “大的农业园区基地都有固定的专家到位,小的园区基地可随时联系专家到位,普通农户可通过市科技局及旗县区科技部门统筹安排实现技术服务和需求及时到位,共享科研资源。”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农村科技科科长刘博介绍,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为呼和浩特市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三到位”添上了关键一环。

  “我们筹建了4个科技特派员团队,目前有19名专家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手把手为农户和企业送技术、送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表示,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团队已解决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6项,发布技术成果3项。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4支专业团队从建立伊始,36名专家就深入60多家企业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指导活动,召开科技成果对接及发布会20多次,协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18项,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5项。

  从实验室走向农田、走上生产线,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在助推呼和浩特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上奋力“奔跑”。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至少建设2家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组建10支以上专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实现对大园区基地服务的全覆盖。刘博表示,呼和浩特市将充分发挥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功能,按照“一县(旗、区)一业一团队一品牌”的服务原则,选派科技特派员专业服务团队深入9个旗县区农业园区基地和农村建设一线,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为农业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图片由呼和浩特市科技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科技
   第08版:青春号
   第09版:首府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科技“密钥”送田间 产业发展有支撑
科技在线
用科技守护 丰收果实
稀土钛材迈向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