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效能稳步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增强……近年来,乌海市海南区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盯防范社会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方式、新方法,着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党建引领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不久前,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社会治理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老书记工作室”,工作人员正在调解一起企业员工下班途中突发疾病死亡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在“老书记工作室”工作人员多次向当事人家属讲解法律法规、耐心调解疏导下,最终签订补偿协议书,此次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如今,巴音陶亥镇社会治理分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已成为村民心目中一个叫得响的服务阵地,这里不光能进行矛盾调解,还可以提供法律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老书记工作室”更是选聘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群众威望高的离任党组织书记,发挥老书记“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通过换位思考、以情感人、以案释法等方式,打出“情理+法理”组合牌,着力解决涉及邻里、土地等方面矛盾纠纷。
巴音陶亥镇“老书记工作室”是海南区以党建为引领,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南区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大机制,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此,该区高规格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相关区级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2个专项推进组,纵向打造“1+12+N”的善治指挥链,形成党政同责、区域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将海南区划分为152个网格,在网格上建立62个党支部和53个党小组,实现党建网格和基层治理网格“双网合一”,构建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神经末梢”。
与此同时,海南区以创建“最强党支部”为契机,规范细化创建细则,建立评优选先机制,着力消除软弱涣散党组织。以乡镇(街道)换届为契机,配齐5名专职政法委员,确保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专人专抓。选优配强147名村(社区)“两委”成员,推动5名派出所所长兼任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20名社区民警兼任村(社区)主任助理或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基层力量持续加强。整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等资源,高标准建成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26个,党领导基层治理的阵地有力夯实。
在这过程中,海南区还健全完善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居)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社区)“三单、三员、一平台”工作机制,理清了党建工作清单、权力服务清单、监督履职正负清单,组建了党建监督员85人、民情监督员207人、廉情监督员92人的“三员”队伍,搭建了公开公示监督平台,进一步规范村(社区)服务基层社会标准。推行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双考核”工作机制,推动全区8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2000余名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累计服务群众3.6万余人次,形成了“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的工作经验。
践行“枫桥经验”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海南区近年来深度挖掘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有威望的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先后组建针对不同矛盾纠纷的特色矛盾调解队伍,把邻里矛盾、婚姻纠纷、信访难题、劳资冲突等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刘所长,你来给评评理。他们家里漏水,把我家里的家具都弄湿了,有的都淹坏了。”日前,在海南区公乌素镇司法所调解室,争得不可开交的两家人都找到刘磊评理。问清缘由后,刘磊分头做起了工作。“两位都冷静一下,听我给你们分析……”不到半小时,这位“调解专家”就让双方的怒气消了下去。
刘磊是公乌素镇司法所所长,他有着20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调处过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调解经验十分丰富。像这样的案件有很多,在别人眼里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刘磊心里,都会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因为其背后体现的是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刘磊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对促进地区稳定、优化营商环境、维护企业职工权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赞扬,鄂尔多斯、宁夏等周边地区的当事人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形成了矛盾纠纷化解“虹吸效应”。
近年来,海南区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典型做法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从源头上化解、根本上预防的解纷能力和水平,凝聚基层解纷力量,形成化解合力,切实达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纠纷不上交的良好效果。
在这过程中,海南区积极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建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优化区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布局,协调人社、公、法、司、妇联等部门,组建以员额法官、人民调解员、律师、劳动仲裁员为主的常驻专业性调处团队,采取“常驻+定期进驻+随叫随驻”的方式,创新“调解优先,诉讼断后”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不断健全“纠纷调处—司法确认—诉讼引调—诉讼”的全链条服务机制,形成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工作格局,该做法受到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通报表扬,赢得群众广泛认可。同时努力打造“百姓名嘴”“热心大叔”“维伦”等一批特色品牌调解工作室,其中,“维伦”工作室的“五字工作法”被公安部确定为践行“枫桥经验”7个基层典型之一,并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条线上采取“人民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方式加强纠纷调处,区块上加强“派出所+司法所+网格员”三方联动,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海南区连续三年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8%以上。
此外,海南区还努力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实施“平安之眼”工程,组建“联店联防”“联户联防”“联牧联防”8支群防队伍252人,织密主干线、社区、视频“三张巡逻网”,定期开展拉网式清查、实战演练、应急处置,实现网内力量“联勤”、社会治安“联防”、应急处突“联动”。依法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云剑”“两抢一盗”“暖冬”等专项行动,盗窃和八类严重暴力刑事警情持续保持下降态势。把公共安全作为底线性工程来抓,紧盯危化、煤炭等重点行业领域管理,实行“四色”风险防控机制和“安全体检”,实现安全评估全覆盖、安全隐患全排查,推进重大危险源智能化精准管控,确保重点行业领域管控无缝隙、无盲区、无遗漏。
构建服务网络 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在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办事处新桥社区,近年来活跃着一支名叫“陈姐”工作室的志愿服务队,这支队伍由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退休职工陈艳霞和社区党员、网格员、民警、楼栋长、志愿者组成。平日里,他们立足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代办采购、矛盾化解、卫生清扫、结队帮扶、亲情陪伴等暖心服务,在为民办实事、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2021年成立至今,“陈姐”工作室共为居民开展各类便民服务200多次。
近年来,海南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问题。
聚焦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人民群众关切的领域,海南区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组建城市医疗集团,中蒙医院挂牌成立,拉僧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楼投用,加大医疗系统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保障能力。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审批堵点和服务痛点,整合办理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以“蒙速办”“一网办”“一次办”“掌上办”“帮您办”为牵引,推行“一次告知、一套表单、一次受理、一次联办、一次办成、一窗发证”“六个一”的闭环流程,海南区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要件、时限分别压减30%、80%以上;在乌海市率先打造了首个政务服务线下“好差评”应用平台,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渠道进一步畅通;在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均设立了代办帮办点,90%以上的村(社区)均可直接办理或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切实畅通了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同时,海南区着力突出法治保障力,区、镇(街道)、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列席会议、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成为常态,党委政府依法决策水平稳步提升。深化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连续两年保持在90%以上,执法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常态化开展法律“六进”和“谁执法谁普法”宣传活动,打造“乌兰牧骑+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的普法模式,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海南区还打造了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的“启德园”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家园”等一批红色阵地,从传统道德文化和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力量。推动村(社区)自治组织良性运行,万亩滩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华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社会治理齐参与”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村镇、最美家庭、“诚信商户”等选树活动,1名同志入选全国2022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乌海市海南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