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峰

盘活用好“土专家”“田秀才”

  □本报记者  王塔娜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一辆辆满载种子化肥的农用车来回穿梭,一片繁忙热闹的春耕景象。“在种植西红柿之前,必须施足底肥,我们都是用的农家肥,这样才能保证后期长出来的硬果番茄个儿大、水多、口感好。”正在地里施肥的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喇嘛地村村民孟丽萍说。

  谈起孟丽萍,现在已然是王爷府镇的番茄种植大户,更是远近闻名的“番茄专家”。几年前,因为丈夫患病欠了十几万的外债,两个孩子正在读书,沉重的负担使她不堪其苦。几近走投无路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王爷府镇举办的番茄产业技术培训,一堂课下来一咬牙一狠心,将国家帮扶资金全部投入到番茄种植之中,埋头苦干,起早贪晚,仅仅用了一年便得到了良好收益。

  “那次培训打开了我的眼界,没想到能通过种西红柿发家致富。”孟丽萍笑容满面地回忆道,“从那之后,每次培训我都会去,不懂的向专家老师讨教,不仅学会了二氧化碳施肥、熊蜂授粉等先进技术,也从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方面了解到了相关知识,番茄质量好了,销售也好了,我也赚钱了。更没想到的是,附近十里八村向我讨教的人越来越多,我竟然成为了他们口中的‘土专家’。”

  孟丽萍所说的培训,便是喀喇沁旗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所开展的产业技能培训,本着“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人才的思路,通过引、育、联、孵、建五种方式进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绿色防虫、“深耕+控肥减药”等技术的培训及应用。

  像这样的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在赤峰市共有80个。赤峰市以各地区特色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全市132个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32个“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将培训基地建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中,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对接,传统技能与现代科技融合,乡土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越来越明显。2022年,全市选拔10个作用发挥较好的人才培训基地作为市级示范点,并予以资金支持。

  作为农牧业大市,赤峰市广阔的乡村振兴舞台需要更多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按照发展现代农牧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2021年,制定并印发《赤峰市2021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争取高素质培育项目资金1295万元,在各旗县区和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培育高素质农牧民3410人。围绕农牧业产业链,分层次分类别重点培育100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等高素质农牧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更好地培养“土专家”和“田秀才”?赤峰市坚持市场导向,根据农牧民的需求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把培育农牧民技能特长与农牧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结合,有计划地开展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育。几年间,全市共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6.53万人。

  走入田间地头,方能发挥人才效能。为更好地盘活用好“土专家”“田秀才”,赤峰市结合“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启动全市农牧系统科技“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积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到地头”,组织农技人员立足岗位职责,发挥农技人员专业特长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讲师服务团,深入一线,开展精准化服务,办样板、抓示范,培养了一批扎根农村牧区的科技明白人。2021年以来,先后引进300多名专家学者、8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牧区下沉服务,解决实际问题8000余个,培训培育农牧民1.2万人次。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区域新闻
   第08版:锡林郭勒
盘活用好“土专家”“田秀才”
候鸟云集老哈河
全链条发力人才“强磁场”
岸边去吃黄河鱼
“兴安草原绣娘”荣获自治区级劳务品牌殊荣
两个新能源建设项目立项获批
进口危化品检验模式改革试点落地
书香飘万家 共享读书乐
10个工业园区获自治区补助资金9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