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明净、素雅,与中国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将一件青花瓷器沿剖面展开,实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画。
——编者
船型水注 举世无双
□雷焕
元青花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它使中国陶瓷从素瓷过渡向彩瓷,丰富的绘画艺术更赋予了中国陶瓷装饰性的功用。据统计,已知的正宗元青花全世界不过300件,有人物的元青花更为稀缺,全世界已知不足10件。
1993年,广州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元青花船型水注。水注高7.5厘米,长15.5厘米,宽4.2厘米。水注形似小船,首尾狭窄,中间较宽,船首设有凹形流水槽。船分中舱和后舱,中舱前有一个篷,两边有栅栏,篷下有两个女俑盘坐,面向前方,中舱两侧的拱形窗口下堆塑假石山。船尾处立一艄公,倚舱站立,双手放在舱顶,头侧向左前方。
水注,也称“水滴”“砚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砚面供研墨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可是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台里倒水时,往往掌握不住量,于是发明了水注。瓷质水注在六朝时就有烧制,宋元时期盛行使用水注,以浙江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釉制品最为丰富,造型常见瓜果和动物形状,船形水注常见于南宋龙泉窑。
文中元青花船型水注通体施莹润均匀的白釉,呈鸭蛋青色,平底露胎。器身绘青花纹饰,篷顶绘斜方格纹,篷两侧绘卷草纹,船舷绘不规则三角纹和三行点状纹,船首正面绘六瓣莲花纹,甲板和船尾绘火珠纹,均为元代较常见的纹饰。所绘的青花色调明艳,清新淡雅。船型水注设计巧妙,造型灵秀,是目前所知唯一存世的元青花船形水注,属国宝级文物。
镂雕盖罐 青花极品
□穆秀珍
1964年4月,在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座元代窖藏,共出土元代瓷器11件,其中有一对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造型厚重典雅,装饰技法多样,色彩蓝艳含蓄,是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极品。目前,这对宝贝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是公认的国宝级文物。
文中这件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保存于河北省博物馆。盖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底足露胎,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凝厚,釉面光润透亮。盖罐整体用青花加釉里红装饰,共11层纹饰,颈部绘青花缠枝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点缀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附覆盆形盖,盖顶置蹲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各一周。盖钮为一蹲踞的狮子。
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创烧于元代。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红色花纹。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使其既有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有釉里红浑厚壮丽、丰富多彩的效果。
盖罐采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复杂工艺烧制而成,时代特征明显,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断代作用的标准器。其青花和釉里红集于一器,青花青幽湛蓝、明净素雅和釉里红浓艳深沉、雍容华贵交相辉映,颇具艺术感染力。罐腹部开光纹饰采用贴花技法,使器物的平面装饰又增添了几分镂雕艺术的立体效果。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元青花釉里红是元青花的极品,这种集多种装饰手法于一器的工艺特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被誉为“青花王”流传于世。
八棱罐 艺术瑰宝
□李喜庆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素有“国瓷”之称,被誉为 “白色的金子”。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青花瓷早在唐朝便出现了,但品质一般,后经五代、宋、辽、金到元代,因皇室崇尚蓝白这类色彩,促使青花瓷工艺有了脱胎换骨的质变。
元青花古朴典雅,存世稀少,目前公认的馆藏元青花存世仅300余件。辽宁博物馆珍藏的青花松竹梅纹八棱罐是国宝级传世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瑰宝。
青花八棱罐形体硕大,质地晶洁,胎体厚重,气势浑厚;高39.7厘米,口径15.3厘米;短颈,颈肩连接处起凸棱;圆唇、直口、溜肩、鼓腹,腹部以下逐渐收敛。罐自上而下分5层装饰,口沿处饰几何纹带。颈部以下以八棱为界,分别装饰折枝花。肩部装饰一周折枝菊花、栀子花、一把莲、折枝莲花、折枝牡丹。腹部开光绘自然景色,依次为松、竹、梅、荷塘鸳鸯,衬以卷草纹。肩部堆塑对称的兽头耳,兽首施铁彩斑,底足砂底无釉,修足不够规整。釉下用青花原料绘画装饰,釉层滋润,青花青中泛紫,淡雅柔和,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水墨画。纹饰受宋元时期文人画风影响,细腻繁密,描绘生动。
元青花是皇室御用之物,是赠送外邦的国之重器,其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最大特点就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上的花卉图案多为缠枝花卉,往往显得比较繁密,但繁而不乱,自上而下或由内而外分成若干层,一层层,一圈圈,构成了元青花繁花似锦、雍容华丽的典型风格。元青花最具代表性的是牡丹纹,作为主体纹饰雍容华贵;作为折枝花形式,精致细腻;作为配景陪衬,生动自然。元青花动物纹样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莲池鸳鸯纹。池塘中莲花盛开,水禽双双对对嬉戏其间,情态生动,意境清远。莲池鸳鸯纹直接借鉴和汲取了宋元绘画艺术精华,尤其是以张中为代表的元代文人花鸟画的笔墨技巧和绘画风格。鸳鸯除了传统意义上爱情的寓意,在古代还是兄弟情义的象征。
楼阁式谷仓 一身四釉
□朱卫东
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陶瓷谷仓,是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名列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6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名单。
陶瓷谷仓高29厘米、长20厘米、宽10.3厘米,造型仿造元代景德镇地区流行的晴雨戏台建筑,由主楼和亭楼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古典建筑的特色。
谷仓主楼为四柱三开间,重檐庑殿顶,正脊两头饰坐狮兽,威风凛凛。中间饰一株红色莲苞,座配卷云形叶。亭楼斜出三面,上置莲花座顶。主楼、亭楼垂脊上均有卷云飘浮,脊角凌空起翘,下置卷云角帐。楼顶圆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晶莹别致。楼阁分上下两段,下段为板状箱式结构,面板可拆卸,中间可以盛放谷物。门廊四周微塑瓷俑18尊,或翩翩起舞,或拨弦奏乐,或镇守楼宇,举手投足,尽显神态。
陶瓷谷仓正面用青花书写一副对联。上联:禾黍丰而仓禀实,下联: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左右两侧壁分别以釉里红书写“凌氏墓用”“五谷仓所”。背面底层正中以青花书写墓志铭。墓志铭为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从墓志铭文字得知,陶瓷谷仓是景德镇凌氏的陪葬器。
陶瓷谷仓上纪年款识文字完好详尽,为研究元代制瓷工艺和社会民俗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与研究价值。
陶瓷谷仓器物表面遍施青白釉,胎薄釉润。立柱、仓板均匀涂抹铜红釉,匀净细腻。栏杆、瓦当及屋脊上的狮子、莲花等用红釉点缀装饰,釉色鲜艳如凝血。最值得称道的是器物上的青花釉里红釉彩工艺,即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瓷器装饰手法,既突出了青花幽静雅致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一器之上综合了青花、釉里红、铜红釉、青白釉四种高温釉彩,在元代瓷器中极为罕见。
瓶如美人 梅韵千年
□周小丽
“已枯半树风烟古,才放一花天地香。” 梅花晶莹高洁、不畏严寒,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爱物。作为中国传统名瓷,以梅入名的梅瓶,从小口到丰肩,曲线丰满圆润,削肩到细腹,曲线苗条清瘦,乍看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美人。有人说“梅瓶就是梅韵千年,瓶如美人。”
梅瓶源于辽代契丹族的鸡腿瓶,这种瓶状如鸡腿,口部翻卷易于系绳背水,小口,水不易洒出,圆肩长腹,便于储水。
晚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看似普通的瓶子,出现于唐宋,盛于元明,到清代被尊为“瓶之王”,近世更被人称之“天下第一器型”。
珍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美得令人惊叹。它小口,短颈,丰肩,高43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最大腹径与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黄金比。通体施霁蓝釉,颜色纯正鲜明。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画一条神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张口吐舌,并衬以像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看上去仿佛腾飞于万里长空。覆盖在器物表面的一层玻璃质感薄层蓝釉,光泽晶莹,数百年光彩不减,代表了元代景德镇同类器物烧造的最高水准。
霁蓝釉是珍贵的进口青料——苏泥勃青掺入石灰碱釉中,在128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一次烧造而成。霁蓝釉的烧造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太高会流釉,温度太低则发色灰暗,成品率极低,加上进口青料极其昂贵,因此霁蓝釉只能为官窑所垄断,专门用于祭天,又称“祭蓝”。元朝时景德镇的各大瓷窑被朝廷管辖,专门为皇室贵族烧制瓷器。这种精美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由于其图案的特殊性,只允许收藏于皇宫中。截至目前,经过验证,全世界仅存3件,分别藏于北京颐和园、扬州博物馆及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其中,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梅瓶器型最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