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秘的墓葬艺术

  □王宗

  墓葬艺术是迷人的,尤其是古代墓葬艺术,因为它神秘而又知性。

  墓葬的神秘,来源于人类对死亡和死后的独特阐释——见死向生。

  墓葬的知性,来源古代墓葬的考古发掘和分析,这对历史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以及科学史在内的其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深藏于地下的“黄泉”既滋润生命也激发畏惧。黄泉代指墓葬,即众生的归属。

  《黄泉下的美术》是一部开山之作,是第一部通过中国古代墓葬多个个案研究中国墓葬艺术的学术性著作。作者巫鸿早年供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任哈佛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用黄泉代指墓葬,诗意般地描绘了另一个神秘而又现实的世界。

  巫鸿笔下的黄泉,有几支汩汩地流过内蒙古大草原,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角度描述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碰撞。

  先说说和林格尔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

  该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东南30公里处的新店子镇小板申村,于1971年被发现时,已被“摸金校尉们”摸光了里面所有能移动的随葬品。

  巫鸿认为,和林格尔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中的壁画是典型的传记性壁画,叙述了墓主人仕宦生涯的不同阶段——从孝廉到郎、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事、繁阳令,最后是使持节护乌桓校尉。

  墓主人就任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时的幕府图,是整个壁画的高潮部分,绘有各部族人物俯拜行礼徐徐而入的场景。壁画中那些不戴官帽,身穿赭色胡服者应该就是他统领的当地鲜卑族和乌桓族,反映出当时墓主人管理这一地区期间,民族关系是和睦的。

  整体来看,和林格尔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的壁画生动地描述了汉代阴山地区不同民族的彼此交融:经济上有农牧经济的互补,文化上有儒家文化对阴山一带族群的渗透,风俗习惯上则有双方彼此审美的融合。

  河北宣化张氏家族墓和内蒙古通辽青龙山陈国公主墓所在地距离上并不远,均属于宋辽时期辽朝的管辖地。根据出土的丧葬偶人和服饰,巫鸿认为,由于墓主人民族和身份的不同,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

  宣化张氏家族墓的墓主人是出身于当地的汉族乡绅,家族成员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忠实的儒家子弟。张氏家族墓葬的精心设计和华丽的服饰,说明了张氏家族成员在辽朝生活得很滋润。但是,张氏家族的成员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汉族身份,并通过丧葬礼仪对这种身份加以表达:“它们所使用的火葬偶人就是一个证据:过去三十年的考古发掘说明,这种葬俗只是被辽朝的汉族人使用。”

  墓葬偶人的第二个来源是辽朝统治集团的契丹葬俗,这一习俗已被很多考古发现所证实,其中最豪华的一例就是陈国公主及其丈夫合葬墓。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的孙女,于1018年在16岁的时候去世,这一墓葬的重见天日显示了考古界为之瞠目的前所未有的丰富藏饰。

  巫鸿提出,这两个典型的墓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于尸体的处理均包括了两个连续的步骤:一是把尸体转化为 “不朽之身”,要么通过火化,要么将其变换为尸干;二是给逝者提供人造的面容和躯干以及为其穿戴衣服、头饰和鞋子。

  然而,这些相似性也凸显了两种礼仪习俗之间的不同——辽朝汉人墓葬只葬有木质和稻草做的偶人,而在契丹墓中,至少发现了24个金属覆面和18件金属丝尸衣。

  按照巫鸿的逻辑:“这些相似和不同指示出多种族社会中的互相指涉的丧葬系统,说明该社会为其成员提供了足以展现其不同种族和宗教身份的渠道和方法。”

  墓葬,是世人送给死亡世界的礼品。这些礼品是有生命的,而且是不朽的,因为它们与泥土为伴。在中华大地上,行走了数千年的各类族群,一批又一批地深藏于泥土之中,抓一把在手里,哪撮是你,哪撮是我,谁分得清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文件
   第06版:文件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公益广告
千锤百炼錾金银 厚植中华老手艺
神秘的墓葬艺术
持续推进文旅融合需要更多“房谋杜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