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核心提示】

  ●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乡村本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坚实基础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需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郑洁  苏雅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阐释和全面部署,为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广泛汇聚各方力量,认真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打响乡村振兴特色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展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切实抓好乡村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乡村本土产业,不断提升产品整体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现代农业立起来、让乡村产业强起来、让广大农民富起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聚焦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潜力,把丰富多样的乡村资源转变为优势显著的产品和特色鲜明的商品,不断提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注重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强特色产业各环节规划,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竞争,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快速高效发展。构建各级联动的特色产业平台体系,建强特色产业强镇平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好“土特产”文章。

  不断创新现代智能产业。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及互联网思维,重构乡村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科技助农、科技兴农,促进产业精确化生产,推动产业精准化管控,实施产业合理化布局,努力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相扣,延长乡村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现代产业技术发展和推广步伐,完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产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农户技术应用技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大力推进现代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绿色产业。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优化乡村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土地治理、改造工程实施,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推进生产清洁化、低碳化、生态化,提高农业、畜牧业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水平,增强乡村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减轻农业种植、牲畜养殖、生产加工、产业发展等带来的乡村环境压力,切实稳定生态系统,保护产地环境,走好绿色兴农道路。

  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重要要求,紧紧围绕农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实际意愿、长远发展等多个方面做好惠民工程,让广大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道路建设、自来水供应、电网巩固提升、燃气管网铺设、住房安全保障、物流升级提速等重点领域建设力度,全方位改善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各地乡村形成功能健全、群众满意的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方便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坚持科学谋划,立足当地乡村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数字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农民的真实意愿、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为导向,逐步推动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项目实施,不断促进优质公共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稳步提升农村文化教育覆盖广度、卫生医疗应急能力、社会保障满意程度、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文娱体育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实际需要的匹配衔接,为不同农民群体提供丰富多元、安全可靠、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保障,切实兜牢乡村基本民生底线。

  有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加快推进村庄庭院绿化、街道绿化、废弃地绿化,优化村庄景观格局,营造绿色村庄环境。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在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上持续用力,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促使村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广大农民生活更加舒适。加大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力度,努力保留村庄原有特色风貌,牢牢守住中华农耕文化根脉。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树立乡村振兴新标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需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统筹推进“三治融合”,协调好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实现乡村差异化治理,创新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织牢乡村精细治理网格,提升乡村发展自主性和可持续性,树立乡村振兴新标杆,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序有效、扎实稳步推进。

  着力夯实村民自治基础。农村党组织要深度融入村民自治之中,促进基层党建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融合,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探索“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院落自治”等自治形式,充分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从根本上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民群众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促使农民从自治“旁观者”转变为亲身“参与者”、积极“传播者”和直接“受益者”。

  不断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强化村县乡司法专业队伍建设,落实“一村有一法律顾问”制度,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助力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乡镇环境良好秩序维持、农村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不断完善“六调对接”机制,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努力化解矛盾纠纷、疏通利益关系。加大乡村法治培训宣传力度,推进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村民法治观念,着力引导村民依法办事、遇事找法,推动乡村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

  注重发挥德治引领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挖掘中华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群众认可、合理有效的村规民约,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围绕当地农村重要事务,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乡村治理积分制工作,不断改善乡村文明风貌,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深入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注重提升乡村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德治教化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出彩
   第09版:乌海
   第10版:论道
   第11版:影像力
   第12版:公益广告
凝聚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磅礴力量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党媒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