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一举多得

“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项目负责人姜伟指导示范户科学种植。 谢学文博士观察茄子病害情况。 示范户郭金峰利用秸秆粉碎机将黄瓜秸秆粉碎。 技术人员现场讲解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原理。
示范户靳玉林搅拌专用复合腐熟剂与沙子。
示范户周振利采摘成熟辣椒。
  □文/图  本报记者  及庆玲

  “农者,天下之本也”。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农牧业资源富集、特色鲜明,长期以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区提出要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怎样才能实现量大质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赤峰市宁城县大双庙镇朝阳山村、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万营子村的万亩设施蔬菜园区,感受科技成果转化魅力,体验新技术走进人们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秸秆高值化利用

  设施农业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如何处理好秸秆这个“另一半”对设施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在我国北方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的赤峰市,科技创新不仅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秸秆高值利用,更助推设施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赤峰设施农业看宁城。”宁城县农牧局副局长杨海涛介绍:“全县设施农业总面积5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5万亩、冷棚17万亩,覆盖16个镇乡街,203个行政村,直接或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7.3万户、17.5万人。年产各类蔬菜126万吨,产值53亿元。形成了县域南部以黄瓜为主,中东部以辣椒、圆茄为主,北部以番茄、韭菜为主,西北部以食用菌为主,以日光温室大樱桃等特色种植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格局。建成了大双庙黄瓜、大城子番茄、一肯中辣椒、八肯中茄子、汐子韭菜、右北平亿袋食用菌(万亩)6个万亩设施蔬菜专业园区和八里罕、三座店—存金沟连接处2个万亩设施农业集聚区,建成智慧农业园区2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宁城县也清醒地看到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设施蔬菜产生的秸秆废弃物处理问题。过去,农户费时费力地将蔬菜秸秆清理出来扔到棚外,废弃秸秆残留的病虫害四处蔓延,不仅影响其他棚室蔬菜和下一茬作物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据我们测试,宁城县每亩番茄一年产生的秸秆量达5吨,每亩茄子和辣椒一年产生的秸秆量大约是2吨左右,每亩黄瓜一年产生的秸秆量在1.7吨到1.9吨之间。”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项目负责人姜伟道出研发初衷:“不能污染环境,不能浪费资源。”

  需求在哪里,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2021年,为期4年的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应用而生。该项目联合京蒙协作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地合作单位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和宁城县农牧局共同实施。

  目前,团队围绕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以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病原菌影响、设施蔬菜秸秆腐解及配套病虫害综合防控菌剂、设施蔬菜废弃秸秆原位还田资源化无害化标准技术规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回家乡做事是我的荣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吴慧玲是巴彦淖尔市人,她告诉记者:“我们和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发的菌剂,全面考虑了设施现状和秸秆腐熟需要的条件,并配套设计了机械的设备和制定了菌剂的使用规程,让农民省时省力,使产品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近期,我院将和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签订京蒙生物质秸秆利用研发中心合作共建协议,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秸秆原位还田再利用工程的实施。”

  眼下,正值黄瓜大棚休棚期。农户再也不用费时费力清除秸秆了。

  环保富民两不误

  夏日,走进宁城县,优美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翠绿的尖椒、又肥又亮的茄子长势喜人,农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个人,一台机器,伴随着轰鸣声,机器从茂密的黄瓜秧里开过去,黄瓜秸秆、根部被旋进机器,接着粉碎成屑耕入土地。十几分钟时间,180米长的大棚,秸秆还田完成,翻耕的土壤里夹杂着秸秆碎屑,整个大棚的土层已经一片平整。

  这是记者日前在宁城县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基地大双庙镇朝阳山村万亩黄瓜园区大棚里看到的一幕景象。当日,赤峰市10个旗县区科技人员和种植大户代表等70余人先后走进宁城县大双庙万亩黄瓜园区、一肯中万亩辣椒园区、八肯中万亩茄子园区,现场观摩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不时发出阵阵感叹。

  过去,农户费时费力地将蔬菜秸秆清理出来,运到垃圾清运点,甚至直接堆放到路边,既污染环境,还会带来病虫害。如今,科技的进步让农户种植大棚蔬菜省去了很多麻烦,提高了耕作效率。宁城县大双庙万亩黄瓜园区示范户靳玉林深有感触:“过去给一个100米长的大棚清园,两个人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一台机器一个人不到半小时就能完成。”

  在将秸秆粉碎、还田后,靳玉林又将准备好的专用复合腐熟剂与沙子搅拌均匀,撒在粉碎的秸秆上,以促进秸秆发酵杀菌。再用机器翻耕,使秸秆和腐熟剂混合均匀,最后进行灌水覆膜高温闷棚。“在高温闷棚过程中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杀灭病菌虫卵、防病虫促蔬菜生长,减少化肥使用。仅化肥一项就能帮农民每亩节省300—400元的费用,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赤峰市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李玉民说。

  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不仅让农民省时省事,还能让农民省钱增产。“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太好了,我以后都要坚持使用。”宁城县一肯中万亩辣椒园区示范户周振利介绍,老两口一人打理一个300多延长米的大棚,一年能收入30多万元。他乐呵呵地说:“五六年前,种植一大茬尖椒,亩产基本上是1.2万斤左右。现在亩产最高能达到3万斤。”像这样的好光景,覆盖了一肯中乡四个村1340户,5700口人。整个园区年产能达到8万吨,实现产值3.2亿元,纯收入1.6亿元,户均增收10万元,人均增收3万元。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围绕设施蔬菜高湿病害防控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联合推广了弥粉法施药技术,破解了设施蔬菜高湿病害轻简化绿色防控难题,节省施药用工量90%以上,药效提高20个百分点。”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谢学文说:“今后,我们将联合在生物农药微粉、土壤连作障碍治理等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

  “科研团队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目前,该技术在大双庙镇朝阳山村黄瓜园区、一肯中乡毛家窝铺村茄子园区、一肯中乡万营子村辣椒园区、大城子镇瓦南村番茄园区和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卡拉街村番茄园区等核心示范区,实施示范面积150亩,辐射带动1万亩以上。”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于传宗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希望科研团队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激活“第一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并不断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面,让更多农民得实惠。

  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擎驱动宁城县设施蔬菜产业升级。一个个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一个个产学研用合作之花助推宁城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科技成果惠及大地的同时也让农户有了稳定收益,更为京津冀、东三省、长三角、内蒙古等大中城市源源不断提供着优质蔬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设施蔬菜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一举多得~~~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3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4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生态环保
   第10版:牢记嘱托推动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答卷
   第11版:科技
   第12版:旗县融媒
“秸”尽所能 变废为宝
科技在线
科技特派员走进企业“号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