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压加力推进“五大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吴铁林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要求是“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压加力推进“五大任务”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发展全局出发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是内蒙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责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加压加力推进“五大任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国土绿化、退化林修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力度,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科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构建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统筹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燃煤机组,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稀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坚持绿色兴农兴牧,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牧业,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合理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完善农牧业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协作,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内外循环同促进、口岸腹地共发展,积极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发展泛口岸经济和“飞地经济”,下大力气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引导高校精准定位、分类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双高”“双优”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所需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创新平台载体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区,争取国家实验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落地内蒙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动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增加研发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化科技体制、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实行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制度,积极培育创新文化。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持续深化“一心多点”人才工作大格局。构建多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着力抓好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各类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做优“草原英才”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努力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健全完善农村牧区、边远地区基础教育和农牧业技术人才“引进来、沉下去、留得住”机制。积极推行“候鸟式”聘任、“飞地式”引才等工作模式,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精准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优化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我区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差异化高质量协调发展,健全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缩小区域间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行业改革,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行业间从业者收入水平差距,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提高群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勤劳致富本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农牧业“接二连三”力度,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盘活乡村资产,增加农牧民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发展问题又是分配问题。要加快“扩中”、全面“提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基础作用、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规范和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挥好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抓住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关键。精准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坚持学有专长、学有所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技术工人队伍。优化营商环境,减轻税费负担,提高市场化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稳定经营、持续增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进城农民工安心进城、稳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牧区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
做好兜底文章。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体子女受教育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加快缩小社会救助的城乡标准差异,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