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国家队”新军破解乡村振兴技术难题

内蒙古兴丰种业科研人员与外地育种专家在胡力斯台基地对杂交种进行材料技术交流。
曙光基地技术员罗蒙在给网纹甜瓜苗浇水施肥。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进行农药残留前处理实验。
  □本报记者  及庆玲

  7月的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绿意盎然。园区智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的温室里,各种传感器,收集着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的含水量等影响植物生长的数据,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生态管理成为现实。

  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功能区里,120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西红柿、香瓜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食品加工厂、工厂化育苗车间、气调保鲜库和农耕民俗博物馆、自驾游营地等基础设施完备,具有生产、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娱乐等多个功能。

  突泉县曙光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科右前旗现代农牧业园区、科右前旗工业园区等作为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任务主要承接主体,与太平乡曙光村、赛银花村的黄家屯、五三村,科右前旗农牧交错区的大石寨镇、德伯斯镇、索伦镇、阿力得尔苏木等,构建形成了园区“一芯两园、前旗示范、全盟辐射”的总体布局。

  2020年,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确定为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产业发展潜力,经过3年建设期,实现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发展。近日,科技部公布了第九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结果,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列其中。

  创产融合 赋能增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泉县核心区坚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提升先进技术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和应用推广的能力和水平,推动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走进内蒙古兴丰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丰种业”),一间150平方米左右的科研育种室里,公司种业专家陈志远与农技人员一道,将科研选育出的玉米杂交种进行分装。在这里,有1.1万多个试种样本整齐排列在地面上,它们即将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试验点进行异地鉴定,从而优中选优。

  “作为唯一的兴安盟籍种子企业,2002年公司成立之初,我们还没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当家产品。”陈志远说。

  一个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周期是极其漫长的。一粒玉米种子,从数万份育种材料中脱颖而出,需要经过7年选育、3年审定。为了缩短科研周期、提高品种的适种率,兴丰种业在海南建立了新品种选育和筛选以及冬季加代和扩繁基地,还在甘肃、新疆建立了2万多亩的优良种子生产基地。多年来,陈志远和科研团队像候鸟一样,冬季在海南繁育基地里度过;春季返回兴安盟进行育种。他称之为“南繁北育”。

  如今,兴丰种业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不同区域环境的优良玉米品种共7个系列、38个品种,其中通过自治区审定的品种共有19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共有18个。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种地20多年的种植户于春阳说:“我种了500多亩玉米,全部都用‘兴丰28’。这个品种抗旱性强,亩产量最高可达1400公斤左右。”目前,兴丰种业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已发展至500多家,年均销售量达到1600万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制种需要强大的科技力量进行支撑。兴丰种业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北农生物集团、吉林农大、浙江大学育种专家加盟,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外力发展壮大。

  在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内蒙古瑞尔生物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秸秆生物质成型燃料及饲料生产、生物质颗粒机、生物质锅炉等设备开发、制造与销售的新能源企业。近年来,公司与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对“基于生物发酵新技术的高效多功能微生物菌剂研制关键技术攻关”“农业废弃物高效生物转化菌剂制备与智能化控制”和“农业废弃物好氧堆肥工艺条件优化与推广应用”等内容开展联合研发攻关。2021年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内蒙古大公草畜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种羊繁育推广、饲草料种植与秸秆研发、加工为一体的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依托“种、繁、育”三大核心技术,开展种羊繁育与推广,是自治区东部最大的种羊基地。对引进的优质肉羊品种杜泊和萨福克,采用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提升种羊扩繁效率,实现了种羊繁育的“规模化、快速化、工业化”生产。近年来,通过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受胎率已实现90.2%,属于国内一流水平,年可移植胚胎1万枚,提供种羊5000只以上。2022年公司被认定为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通过科技合作、“揭榜挂帅”等多元化方式,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促进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条延伸,带动产业创新增值。目前,科技园区促成78家企事业单位与40余家大院大所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实施科技项目153项,已研发出成果和产业化落地58项。

  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刘瑞介绍,科技园区聚焦县域和兴安盟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迫切需求,积极对接国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陆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着力打造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加速聚集的“强磁场”,并逐步拓展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种子集团等企业的合作,不断健全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3年来,在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下,兴安盟累计实施科技项目近400个,科技专项支持资金1.5亿元;拥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200余家,其中“国字号”“区字号”平台载体177家,企业研发中心19家,新型研发机构8家;培育了内蒙古亿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31家;带动兴安盟农牧业总产值达380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6.6%。

  本土人才  创新圆梦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本土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寻求培育本土人才“最优解”,对于破解基层人才匮乏、推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走进畜牧养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畜禽防疫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金柱家庭农场农牧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各类培训班,场场“爆满”。

  按照“先富帮后富”的工作理念,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培训一批有创新意识、有创业思维、有带动能力的人员,兴安盟开展了“乡村工匠”培养工程,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培育体系,加强技术指导,提升农村农业实用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技能,激发“乡村工匠”创新创造活力,为兴安盟乡村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2022年“乡村工匠”累计培训7691人次,认定“乡村工匠”400人。

  刘丽娟便是其中一员。

  “编的时候还可以多放进去点红线,这样编出来的小筐看着更喜庆。”走进位于俄体镇兴安村的科右前旗劲草传承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丽娟正传授草编技艺,村民们在她的指导下,制作着草编产品。

  刘丽娟是科右前旗劲草传承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她以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剩余闲散劳动力发展草编产业,以草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批能工巧匠在刘丽娟的带领下,通过发展草编产业,逐步拓宽增收渠道。目前,俄体镇有8个村300余人参加过刘丽娟组织的手工编织培训,培训合格者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

  如何引领更多乡土人才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大石寨镇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围绕全镇农业支柱产业,联合内蒙古多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举办乡土人才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由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为学员们培训了党章、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及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学员们的党性修养。

  广开门路“育苗子”,建强乡村工匠“生力军”。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兴安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培育“乡村工匠”为新路径,不断为乡村振兴引入人才“活水”。

  记者手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兴安盟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科技推动、创新驱动,创建“国字号”农业科技园区,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共建产研院,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引擎和制度创新试验样板,推动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与市场对接、成果与产业对接,为兴安盟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国家队”新军破解乡村振兴技术难题
科技在线
特色种植 助农增收
“高精尖”科技成果集体亮相“海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