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崔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应有作为,也大有可为。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首先应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导向。历史的发展证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心灵之中。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才有可能把握时代本质,标识时代精神高度,鼓舞人民展开新的伟大实践。文艺评论应该按照人民所需要的方向发展,特别注重呼唤、阐发、鼓励能给人民以强大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那些载录伟大建党精神、闪耀伟大革命精神、奔流着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作品,经由文艺评论的拔擢甚至再提升,将会成为引导人民前行的不灭灯火,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照亮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坚实长路,生成中华民族精神浩荡奔腾的壮伟长河。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还应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文脉和优秀传统,从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到阿来《云中记》,为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牺牲奉献立传,从李可染《万山红遍》到周宗耀《三江源礼赞》,为山河锦绣写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70余年来草木葳蕤、繁花竞放,已然果实累累。我们的评论理应发掘那些艺术果实中的精神蕴含,倍增其审美创造中的艺术力量,让文脉赓续、增生甚而丰沛,润泽多民族中国每个人的心灵,让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成为共有的精神朝向,让团结奋斗守望相助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可从大力倡导“快评”、强力推出“锐评”、着力构建“美评”入手,有效提高当前文艺评论的速度、力度和美感,让文艺评论始终辉映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时代现实,也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本身的重要构成。

  “快评”是指文艺评论应该有价值引导、精神引领的历史自觉和积极参与文艺生产的在场意识,审视、定位和评价文艺思潮、现象、作品时快捷有效。要求文艺评论速度加快,是因为计算机算法已成为目前信息环境构建的重要力量,而信息茧房又在局限受众的视野甚至思想,这意味着速度也会是带来影响力的广度,文艺评论中“快评”若能达成,既在与时俱进地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精神气象,又在即时助益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其引领力将是巨大的。

  事实上,“快评”也有让艺术创作行进于守正创新大道的凝聚之力。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让新的文化业态正在形成,观念意识的多元、审美形态的多样可谓前所未有,其所表现出的异彩纷呈、众声喧哗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便是美丑共存、泥沙俱下。在这艺术发展的洪流中守正方向,更需“快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阐扬美的创造。守正方向才有静定巨力,产生切实有效影响;守正方向方能凝神创新,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倡导“快评”也是文艺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内在要求。文艺生产是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生产主体、市场、传媒、大众和专业评论者都在这个复杂异常瞬息万变的场域之中,文艺评论工作者时刻保持前沿一线的在场活力,及时跟进相关现象,迅速进行理性分析、科学评价,才能真正“举旗帜”,引领创作风向,也才能针对人民当下关切,以及时雨的解渴方式“聚民心”进而“育新人”。事实上,无数个当下的绵延构成了历史。正是不曾间断的“快评”及时激发创造的心魂,从长远看,艺术发展才会海阔天空气象万千,“快评”同样为“兴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并展示出文艺现代化的当有形象。

  强力推出精彩的“锐评”,是提高新时代文艺评论中国话语战斗力的必经之途。“锐评”非为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它发挥着啄木鸟的功能,是指那些一针见血、褒贬精准、问题意识强烈的文艺批评,它有针对性、有思想性并始终保持可贵的独立性。

  作为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外部影响。创作主体可能被逐利的市场所绑架,被错误的意识形态所利用,被不良的文化遗存所钳制,让创作出现不良倾向甚至误入歧途。但作为对作品的活跃理解和深度把握,真正的“锐评”能最早发现问题、勘破荒谬、洞悉生存本质,擦亮中国人精神心灵的坚韧光芒。正是这些能够直面困顿不堪、充溢无畏勇气、论说鞭辟入里的“锐评”方可于内匡扶正气,持续提升创作者的格局与层面,亦能于外改善环境条件进而带动各方面求真向善,唯此系统性改变才会让艺术生产场域整体健康而富有活力。

  提倡“锐评”,亦源于文艺评论中国话语主体性建构的内在要求。毋庸讳言,当前的文艺评论话语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水土不服的西方概念多见,其不接中国地气让人不知所云;又如大而无当的吹捧之词常用,其毫不及物让人无所适从;再如批评之时上纲上线等则矫枉过正,将纠错异化成打压异己,这都对中国话语的主体性建构无用无利无益,反而让创作、接受、传播各方面扭曲矫饰、固步自封或是畏缩不前。而“锐评”是要焕发艺术评论本有的“批评精神”,激扬甚至二度创作出理解批评对象的全新美学空间,并由此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样态、心灵结构、思想智慧和生存哲学。是这些兼具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担当意识的“锐评”,才能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和审美共识的同时,不断强化着文艺评论中国话语的主体性,现代化水平攀升也就水到渠成。

  着力推动“美评”不断涌现,改进刻板枯燥的评论文风,也是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美评”回归的是文艺评论的本质,即,文艺评论本身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破除西方批评话语影响,创新性发展中国诗性审美传统的话语体系,“美评”有其特殊作用。当然,美评之“美”绝非仅指言辞华丽,而是要求评论文章文质兼美,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含蓄蕴藉的深沉美感。

  倡导“美评”首先不可人为对立艺术评论中的理论之维和情感之维。文艺评论当然应以理论性为筋骨,内蕴史论的厚重,并体现着抽象概括、逻辑推演等理性思考过程,但也应高标所有感悟的震撼与发现的惊喜。让知性之美沦为面目可憎的机械说教,是绝大遗憾。更何况,文艺评论起意于情感的脉动,所有提炼和萃取理当保有最初的元气淋漓。深邃精辟之见,有与之相匹配的严整从容结构,语言也当文采斑斓,才能打动读者,引发其共情甚至深情。这样的“美评”为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增添了灵动蕴藉的质素。

  “美评”还是能媲美于评论对象的美文。它是敏感丰富的灵魂在人类杰作中的伟大冒险,和它所评论的对象相得益彰甚至永恒映照。就像《金蔷薇》评价高尔基是整个俄罗斯的体现,就像刘西渭形容《边城》是千古不磨的珠玉,就像《艺术的力量》评价凡·高是用绘画感触生命等等,在彰显对象所携带的历史文化美感之时富于智慧又浓于热情,这些质感上佳的“美评”,赋予自身和批评对象双方强劲深长的生命力,而其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应注重以契合于中国文化精神和时代气质的话语体系,激活文章之美的中国文化内在结构,写出中国故事作为人类故事的独特气质、独有思索,当然也有共有经验、共同命运。在这一意义上,“美评”所担承的是历史的、美学的、人民的与艺术的重托。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时不我待也恰逢其时。当我们以“快评”正发展方向、接“中国地气”;以“锐评”彰显中国精神、标志时代高度;以优美雅正的“美评”讲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深艺精,或许也就塑造出了新时代文学评论中国话语体系新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便也指日可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关于散文的一点心得
讲述黄河几字弯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