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黄河几字弯的真实故事

——纪录片《黄河在这里转弯》评述
  ◎张瑞坤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黄河在这里转弯》以黄河作为创作元素,书写了家国情怀。“这里是被黄河怀抱的鄂尔多斯,这里有浩瀚的库布其沙漠,有阿尔巴斯陡峭的山崖,有荒莽的原野,也有栖息于此,奋力生活的无数生灵。黄河所赋予的憨直,造就了鄂尔多斯人,对自然的善意和真诚。”《黄河在这里转弯》以黄河几字弯流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切口,创新了黄河故事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的多样性与交融性,也让观众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凝聚了奋进力量。

  由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的《黄河在这里转弯》,入围第十二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该纪录片历时两年追踪摄制,行程遍及鄂尔多斯全境,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走马少年”“一场婚礼”“岩羊爸爸”“古如歌合唱团”“兽医服务队”“九零后牧羊人”“沙漠里的新生活”“六六大顺节”8个故事。

  纪录片最基本的功能是记录客观现实事件,事件是纪录片情节结构的基点,事件中蕴含着被拍摄对象的意向选择。“走马少年”讲述了乌审旗嘎鲁图镇少年乌达木,在姥爷和走马教练美吉道尔吉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荣获乌审旗走马比赛冠军的故事。,“乌审走马竞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传承人。乌达木为了把“乌审走马竞技”传承好,“从不放松每一次的走马训练,认真体会马的每一个微妙动作,努力做到顺应马的节奏,感悟马的灵性,让马更准确地了解人的意愿。”这种竞技不仅是对参赛者骑马技术的检验,也是对参赛者心态的考验。乌达木在训练过程中,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站起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最终找到了“走马”竞技的“窍门”,实现人与马和谐共处的大美境界。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沙漠里的新生活”选择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小角度作为突破口进行叙事,讲述了生活在库布其沙漠附近的牧民老满勇于创新,最终在沙漠里成功养殖螃蟹的故事。滔滔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黄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每年封河期和开河期上游来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实施“引凌入沙工程”,即在黄河凌汛高水位将凌水引入库布其沙漠低洼地。从此,“库布其沙漠就变得水草丰美,形成近一百平方公里的湿地。先后有二十多种水生植物慢慢恢复生长,十多种水鸟来这里栖息。”老满望着这片好水,便产生了在这里养殖螃蟹的想法。他结合螃蟹的生活习性,选择不同品种的螃蟹苗进行多次尝试,最终找到了适合在库布其沙漠生长的螃蟹苗,走上养殖之路。“正是沙漠里的黄河水,给了老满足够的信心。新冒出的嫩芽,总会爬上最高的沙丘。”老满和他的朋友们从库布其沙漠中收获着幸福和快乐。

  纪录片的功能与作用,不仅仅是给观众传播信息与知识,还包含着对人性的观照与理解。“岩羊爸爸”讲述了鄂托克旗棋盘井镇退休公务员阿日并和他的妻子其木格,十年如一日,坚持给乌仁都西山里的十几只岩羊送水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性之美。“乌仁都西山是鄂尔多斯最高峰,这里几乎是一座被沙漠、戈壁和风蚀残丘包围的孤岛,年降水量不足二百毫米,年蒸发量达三千毫米,缺水使得这座大山里几乎没有活的生灵,只有一种动物——岩羊。”岩羊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一年只生一崽,生育率低,存活率低,提高存活率的办法就是给岩羊送水。阿日并在片中回忆到:“十年前,他在一次进山摄影中,偶然遇到几只岩羊,因为山里缺水,母羊在哺乳期的奶水很少,小羊吃不到奶,很难活下去。于是,阿日并和老伴其木格决定给岩羊送水。”纪录片采用了口述和真实再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呈现了两位老人守护岩羊之旅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在海拔两千多米的乌仁都西山,瘦峭嶙峋的裸岩和极度的干旱,放逐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正是这两位老人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让乌仁都西山成为了岩羊的家。

  纪录片往往通过独特的题材和创新方式,挖掘文化内涵,呈现时代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树林召镇东海新村是黄河达拉特段旁边的一个小村子,正是因为这里距离黄河仅几百米,村民们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便把黄河水引来养鱼,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六六大顺节”讲述了东海新村的武二才帮助村民养鱼脱贫致富的故事。我们通过影像可以看到:“武二才的日常工作则是帮助养殖户买鱼苗、请专家、治鱼病、跑销售。”近年来,东海新村村民在武二才的热心帮助下,依靠养殖黄河鲤鱼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黄河流过山川大地,养育了黄河流域的人们,大家共饮一江水,用勤劳和智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放鱼节是东海新村的传统习俗。东海新村村民在获得母亲河的恩赐之时,从来没有忘记对母亲河的回馈。“每年的六月六是东海新村村民的放鱼节。所谓放鱼,就是放生黄河鲤鱼。”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放鱼节让村民们和后代懂得了不要一味索取,要感恩自然、回馈自然的道理。

  故事是纪录片的灵魂,从故事中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习得先贤们的智慧。正是有了一代代人的故事讲述,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鄂尔多斯婚礼不仅是一种传统民俗,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以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场婚礼”讲述了从北京退役的葛达赉回到家乡准格尔旗拍摄一场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的故事。见识多广的葛达赉,一直想把家乡的文化传播出去。他为了复原拍摄鄂尔多斯准格尔婚礼,专程从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乡,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筹备,拍摄如期进行。从准备过去的服装,到寻找传统的道具,再到找好合适的演员,葛达赉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幸运的是,葛达赉在老年大学朋友们的合力帮助下,最终完成拍摄任务,传播了当地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纪录片通过呈现葛达赉勇于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的做法,诠释出当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古如歌合唱团”讲述了生活在杭锦旗黄河边上的门肯巴雅尔带领牧民传承礼俗音乐的故事。片中导演运用生活化的叙事表达,巧妙地把古如歌的传承过程进行呈现,有效地将个人获得感、集体认同感连接在了一起,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平时合唱团的演出都是小型演出,主要出现在当地人结婚庆典的日子,婚礼当天,一般都会邀请古如歌合唱团前来祝颂。”门肯巴雅尔为了让古如歌合唱团登上一次真正的舞台,努力争取各种演出机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合唱团定在杭锦旗大剧院演出。演出当天,“古如歌悠悠响起,华丽的盛装,纯净的和声,悠然的旋律,吸引了现场的观众。”片中借用影像方式呈现了古如歌的过去和现在,展示出古如歌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诉说着人民对生活的感悟与祈祷。

  “九零后牧羊人”讲述了生活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的呼春运用高科技放牧的故事。现时时空叙事能够给观众营造被拍摄对象生活的真实场景。片中首先讲到,呼春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阿尔巴斯地区放牧。随后,纪录片对呼春一家的居住环境进行了交代,“呼春一家居住在乌仁都西山,这里是阿尔巴斯山羊羊绒最重要的产地之一。这里产出的羊绒纤维长、手感软、光泽好,有着纤维钻石的美誉。”正是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才为后续“种羊大赛”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从纪录片的创作角度来分析,“情节构成一个个生活片段,纪录片通过反映的是人物生活的某些方面,它的基础往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呼春从小就对绿色的草原、洁白的羊群、蔚蓝的天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让自家养的羊“开阔眼界”,呼春决定让“乌胡那”(羊的名字)参加“种羊大赛”,在父亲的帮助下,他通过电脑、手机和无人机,先准确定位羊群位置后,骑摩托车找到了“乌胡那”,随后开汽车把“乌胡那”带到鄂托克旗参加比赛。因为“乌胡那”只有两岁,比赛当天,没有取得好成绩。呼春决定等“乌胡那”三岁以后再来参加……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展开体现出呼春的执着精神,这或许就是九零后牧羊人胡春所向往的生活。

  “兽医服务队”讲述了鄂尔多斯乌审旗图克镇兽医队为基层牧民服务的故事。在旁人看来又累、又脏的兽医工作,兽医队的队长苏乐德和他的搭档海山却工作得不亦乐乎。每当看到被治愈过的牛羊慢慢恢复健康,他们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兽医服务队”记录了兽医队为基层牧民服务的真实故事,通过呈现兽医、牧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出基层服务队的精神动力,这里不仅有基层服务者的坚守,亦有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科技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加快构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关于散文的一点心得
讲述黄河几字弯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