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释放“合伙”优势 彰显发展活力

校地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赤峰市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顾力栩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的“癌症早诊早治电磁定位穿刺手术导航机器人改良及临床转化研究”项目,填补了赤峰市医疗领域的空白。(资料图)
  □本报记者  及庆玲

  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校地合作正加快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探问科技成果如何在内蒙古加快转化、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

  由点及面  合作“橄榄枝”向全区延伸

  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被誉为“风电三峡”,在草原、丘陵、沙漠中,一座座巨型“风车”高高矗立,摇曳着洁白的扇叶,将风能不断地转换成电能。然而,巨大的“退役”叶片难以回收利用,或被堆放或被填埋、焚烧,不符合环保和资源化利用要求,高值化再生技术的匮乏,成为制约叶片再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针对内蒙古产业特点和技术需求,推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风机叶片绿色回收与高值再利用关键技术在锡林郭勒盟落地转化。

  项目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年处理2000吨风机叶片示范生产线,将有效打通“退役”风机叶片“高效拆解——绿色回收——高值利用”产业全链条,为叶片回收利用开辟了新方向,有力促进内蒙古风电全产业链的完善与快速发展。

  “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合作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锡林郭勒盟)循环经济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已经与5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锡林郭勒盟科技局局长包文霞介绍,创新中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固废绿色清洁回收利用技术中试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一系列项目,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推动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推进。

  像这样的生动实例还有很多。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依托呼和浩特科技创新中心物理空间,精准联接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本。截至目前,累计引入或孵化企业39家。其中内蒙古微技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已申请2项专利,分别在武川县、赤峰市建了2个有机固废资源化土壤改良农业基地,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自治区示范性的科技型众创空间。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表示,有了东风之势,以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模式为样本,未来,呼和浩特市将不断强化合作内容导向与对接服务支撑,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进一步吸引集聚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人才资源,探索“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技术转移中心、实施一批“揭榜挂帅”项目、转化一批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成果、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培养一批科技型企业”6个“一”导向的科技合作模式,促进优质技术成果在呼市转化,支撑地方产业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赤峰市化工和生物医药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联合成立创新中心、生物发酵中试平台,更加深入、密切、持续的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白凤武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的“高产纤维素酶菌种开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以期实现工业酶国产化替代。赤峰市科技局局长王健介绍:“目前,赤峰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赤峰)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科技合作项目11项,有力提升了赤峰市科技创新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敬璞教授团队落地实施的内蒙古特色谷糠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中试示范项目,为推动兴安盟水稻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新路径。兴安盟科技局局长赵青松说:“兴安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合作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兴安盟)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以来,借助上海交通大学技术优势,紧扣兴安盟发展需求,积极推动了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与应用。”

  “合伙人”的好处不断释放。自2010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内蒙古快速构建了“一中心、两基地、八领域”以点带面的科技服务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作为内蒙古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打造的新型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不断深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及需求,集聚一流人才,产出先进成果,推动产业升级。

  以需为向  全面精准对接成果丰硕

  盛夏时节,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包头材料产业园上交赛孚尔(包头)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孚尔公司”)生产车间,各生产线快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生产的高纯氧化铝系列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小试送样——设备调试——试生产后,在2022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并取得了不俗成绩,这一切得益于核心专利技术的工程再优化。”赛孚尔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国兴奋地说,该项目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化并落地,拥有国内首套超高纯铝提纯工艺及装备。在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团队持续地产学研合作支持下,对产品形式和生产效率进行了大幅改进,逐步完善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短流程、低成本、绿色无污染高纯氧化铝生产工艺,生产出了高品质氧化铝粉体,在国内市场形成了技术领先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的一座交流与对接的桥梁,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有效互动增进了解,对接需求、促成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从0到1”“从1到N”。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执行院长董樊丽介绍,为摸清产业发展中的真实技术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创新合作模式,通过“科技互动驿站”“伙伴研究组”“咨询顾问”等多元化方式,组织各类科技交流活动300余场,对接企业近500家。与300余家区内企业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创新合作,共实施合作项目137项,促成超高纯氧化铝、高性能铝合金、彩色氧化锆中试、高能锂离子电池含硅负极材料中试等一大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建设,有力促进内蒙古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与此同时,通过“科技兴蒙——交大行动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支持校内教授在内蒙古开展创新研发工作。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79项,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中试研发和生产14项。

  易培云团队开展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项目,与北奔重汽集团合作,助力内蒙古首台套100kW级氢燃料重卡车下线……目前,上海交通大学13个学院119个教授团队与区内企业开展科技合作,36位教授被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聘为双聘导师。

  擦亮底色  携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吸引高能级平台的内蒙古到底有何“魔力”?

  能源天赋异禀,“两源”基地上档次: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在碳中和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为自治区双碳战略与政策研究提供了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内蒙古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研究、内蒙古两高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究等十余项软课题研究,编制《内蒙古各盟市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亟需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优路径》《内蒙古实现碳达峰面临的‘三难’挑战亟需统筹解决》两期决策参阅,成为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平台。”董樊丽说。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参与内蒙古“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在首批12个技术榜单揭榜创新联合体中,上海交通大学或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5个项目,涉及新型电力系统“网源荷储”关键调度技术、规模化电动汽车充放电与电网多层级互动技术、高寒环境下重卡用大功率长寿命石墨板电堆技术、氢燃料电池重卡开发与示范、双还原剂低碳富氢冶金技术五大方向,为内蒙古构建高效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深度对接,立足自治区产业布局,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针对自治区相关技术交易市场空白,共同打造“内蒙古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立项,引导企业端与科研端加强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以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支撑绿色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在内蒙古的转移转化,持续提升内蒙古绿色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布谷声中夏令新。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记者手记

  校地合作是促进地方与高校资源互补,汇聚更多智力支撑,实现校地双赢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内蒙古通过“4+8+N”合作机制,与国内发达省区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汇聚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0余家区外高校、科研单位踊跃投身内蒙古创新发展,合作共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稀土新材料技术中心、北方农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为区内企业对接了大量“含金量”高的好项目好成果,为内蒙古新能源、稀土、氢能等重点领域增添了新力量,更为内蒙古“全域化”校地合作开辟了新赛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释放“合伙”优势 彰显发展活力~~~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科技
   第08版:旗县融媒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校地合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