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丰州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迹觅踪 感知繁盛
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发端,几经回转,在呼和浩特再度改变方向,向南折入晋陕大峡谷,完成了黄河“几”字形最大的转弯。黄河干流流经呼和浩特102.5公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绥远通志稿》记载:公元916年至922年间,一座东西横跨1000米、南北长达1200米的丰州城建成,它历经450余年。丰州故城建于辽代,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到了元代,成为中原通往漠北的重要枢纽。资料显示:城址近正方形,周长约4500米,可见西墙、东南墙残高1-2米,南门遗迹较清楚。城墙为夯土筑成,残高2-10米,有马面、角楼等遗迹。东、南、西三面辟有城门,并加筑瓮城,地表散布辽代砖瓦、陶瓷片等。城址文化层厚达6米,曾出土多个朝代的精美文物。1970年,城内出土一件国宝级文物——元代钧窑香炉,巧夺天工,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是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据史料记载:辽代在全国广建庙宇,在公元983年至1101年间达到鼎盛。现在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保存的辽代佛教建筑,基本是辽兴宗至辽道宗时期所建造。其中,万部华严经塔(约公元965年—969年)位于丰州故城西北角,因为塔身涂了白垩土,通体洁白,故俗称白塔。洁白无瑕的白塔,在碧空万里、白云漂浮的天宇下,犹如一柄雪白的利剑,直插蓝天,与白云交相辉映,阳光从塔尖洒下,塔身瑰丽多彩,古朴雄浑,这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白塔耸光”。
白塔是辽代丰州城遗留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建筑物,也是我国现存辽塔中最精美的一座,虽历经千年,仍巍然耸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白塔内出土了一张中统元宝交钞,据考证,这张元代纸币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纸币实物。1982年,万部华严经塔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州城建成后的数百年中,都处于繁荣兴盛的状态,一度还成为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元代诗人刘秉忠在《过丰州》诗中曾描述当时丰州城盛景:“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诗中首先提到的就是丰州的标志——“寺中塔”(今白塔)。
白塔于呼和浩特而言,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文化符号。悠悠碧空,千年古塔,惠风和畅,风铃阵阵,串起的是呼和浩特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记忆。
内蒙古黄河区域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康建国说:“黄河上游的最后一条支流大黑河和中游的第一条支流浑河,都在呼和浩特境内汇入黄河。呼和浩特全域都处于黄河流域上,丰富的水资源滋润了这片土地,孕育了肥沃的土默川平原,滋养了这里的各族人民。”
农牧交错 和谐共荣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内蒙古黄河流域更是核心地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记载:辽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治国方针,将国家统治区域划分为几个比较大的行政管理区划,内蒙古黄河流域属于西京道辖区内,而此区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又有畜牧业的区域,这也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文明的接受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此时期内蒙古黄河流域成为不同时期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变迁的汇集之地。
《内蒙古通史》中这样写道: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所辖州县位于内蒙古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者有丰州天德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白塔子古城),云内州开远军(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宁边州镇西军(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窑沟乡下城湾古城址),金肃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北),东胜州武兴军(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沙岗子古城址)、河清军(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地区),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地区)。丰州故城一带是典型的十字路口,从这里向南进入中原,向北越过阴山进入漠北,向西进入西夏和河西走廊乃至西域。辽代在这里设置州县和军事驻守机构,一方面加强对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管理,另一方面为当地开发建设提供了官方支持,尤其是官方组织推行的以农业为手段的开发策略,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保障了边疆的稳固。
公元907年—1125年期间,辽代在统治疆域内(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共同发展农牧业,这对于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金史·地理志》中记载:公元1125年,丰州共有22683户,如按每户平均5人计算,则有人口10万左右,这在当时已是人口较多的州邑了。
《内蒙古黄河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记载:在金朝统治时期,辽朝设置的西京道的经济文化发展几乎超过了辽朝全盛时期。金朝在漠南地区除了沿袭辽代州县建置外,还进行了新的创置。如设置于今内蒙古中西部境内的州府机构主要有:昌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九连城古城遗址)、燕子城(今河北省张北县北,即金代抚州)、北羊城(即辽代炭山羊城,今滦河上游沽源县南境)等等。这些机构也成为内蒙古黄河流域开发建设的主要角色,包括以兴建定居聚落与移民及土地开垦为手段的开发建设,同时也出现了众多围绕着军事防御的建筑设施。由此可见,此时期不仅仅是在内蒙古黄河流域,在整个北方草原都呈现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融合促进的发展趋势。
丝绸之路 民族交融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在辽代达到了历史上的繁盛时期,丰州城地位举足轻重。公元1005年,在丰州城设置了一个交易市场,丰州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居民进行贸易交换的集市。金、银矿,盐业,陶瓷业成为重要经济来源。到了元代,丰州城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丰州城作为南北与东西交通交会点,途经丰州城的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络绎不绝。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论纲》中这样写道:草原丝绸之路大体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及以北的今内蒙古地区为起始,通过几条路线向北进入蒙古高原,抵今鄂尔浑河流域、贝加尔湖诸地,向西或经西伯利亚草原直达东欧,或向西越过杭爱山,沿阿尔泰山西行,向南折入天山以北地区,再向西抵达咸海、里海和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欧洲。
据史料记载,丰州城按唐代中等城市的制度建设,城内官署、市肆、庙宇、民居等一应俱全。城内各族人群共居,语言多种,文化互鉴融通,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业,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丝绸。当时的丰州城,除了共同生活着汉族、北方游牧民族,还有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等,共同促进了丰州城的民族融合发展。
从白塔内发现的石碑碑刻文字可见,丰州城不仅规划齐整,而且工商业发展水平很高。城内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坊,还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等行业街区。碑文中还出现了不少以汉族姓氏命名的村庄,如李家户、薛家村,也有以少数民族语言来命名的村落以及部落名称,反映出当时丰州及其周边地区多民族共处的情况。
《元史》记载:丰州人耕田种地、做买做卖,过着怡然自乐、相当富足的生活,使得丰州城到处呈现出繁华兴盛的景象。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伟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鄂尔多斯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乌海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