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7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区能耗强度下降3.5%以上,固投和GDP分别增长34.5%和7.3%,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场生态文明重要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生动展示出内蒙古的降碳成果,呈现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绿”之底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努力在全国一盘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作出内蒙古贡献。
做加法:厚植绿色低碳发展底色
库布其沙漠腹地,达拉特旗“骏马”电站。
蓝天白云下,近20万块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光伏板下,黄芩、黄芪、紫穗槐等中药材和牧草茁壮生长。
“目前,100万千瓦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年发绿电可达20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项目通过这种‘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模式既可实现生态治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骏马”电站有关负责人介绍。
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双碳”战略下,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把推进能源绿色发展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以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新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内蒙古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推动自治区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
出台推动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搭建起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在全国率先提出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业园区绿色供电、风光制氢一体化等6类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实施细则,累计批复规模超4000万千瓦。
聚焦“风光氢储”4条重点产业链,一体推进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超8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新能源累计并网装机总规模超7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三;在建待建新能源规模约1.6亿千瓦,约占全国在建待建新能源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氢”装上阵,“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协同推进,内蒙古持续做好新能源加法,不断厚植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按照规划,今年,内蒙古将继续抢抓国家新能源重大发展机遇,■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加快大型风光基地和源网荷储、风光制氢等场景项目建设,预计年底全区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做减法:推动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8月11日,包钢集团80吨转炉绿色低碳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据介绍,项目将对1号转炉本体、汽化冷却系统、倾动机械、氧枪系统、转炉投料系统、底吹系统及附属电气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预计于今年12月20日完工。改造后转炉完全可以满足排放标准,提高节能降耗水平,促进企业低碳绿色发展,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这是包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响应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号召,全面助力自治区完成“双碳”目标任务的具体实践。
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高密集行业,是节能降碳主战线之一。近年来,包钢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淘汰落后等方式积极践行绿色低碳转型,先后淘汰焦炉、高炉、转炉、烧结机等技术落后设备16台套,减少粉尘排放约12305吨/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9728吨/年。
实现“双碳”目标,推进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是关键。为了确保完成“双碳”目标,内蒙古出台一系列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稳运行、促发展、调结构、提质效,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
制定“十四五”化解过剩产能计划,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炼钢产能置换和关停退出438万吨,关停退出限制类铁合金产能371万吨、电石380万吨、焦炭849万吨,腾出用能空间9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多万吨。
制定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和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确定技改企业清单,加强项目储备,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步伐。2021—2022年累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53个,节能量263万吨标准煤。2023年,计划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52个,预计节能量107万吨标准煤,现已开工项目达90个。
深入实施煤电节能降碳、灵活性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印发《自治区“十四五”煤电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1—2022年两年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1128万千瓦、灵活性改造1290万千瓦、供热改造376万千瓦。
节能降耗做减法,推进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十四五”以来,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完成进度目标(“十四五”目标为下降20%)。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水泥、甲醇、多晶硅、铜、铅、镁等11个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能耗限额先进值。
做乘法:激发创新的乘数效应
走进鄂尔多斯市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由黑变白”“由粗到细”的精彩“蝶变”一目了然:一块块黑黝黝的煤炭在科技的“催化”下,变成了汽车轮胎的帘子布、高档箱包服饰、航天航空等高技术器材的优质材料。“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企业目前可实现原煤、精煤、粗苯、纯苯、焦油、煤气等产品100%自用深加工,产品种类达到40多种。”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狄建国介绍。
从燃料到原料,在科技创新加持下,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攀升。
近年来,鄂尔多斯不断强化“链式思维”,瞄准“煤头化尾”,聚力建设国家非常规能源战略储备、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高端化学品等“六大基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全产业集群发展全面推进,构筑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和烯烃、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产业链。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为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以突破新型电力系统技术、风能光伏新能源装备技术为重点,围绕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的低碳/零碳燃料与原料替代、工业过程重构,推进“双碳”领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融合”。
启动“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传统产业节能降碳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形成一批产业。
采取“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由自治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落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自治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内蒙古已布局启动了双碳、新能源装备、稀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其中,“MW级飞轮储能关键技术研究”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稀土碳酸盐连续化生产节能降碳技术”实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0%以上,成为稀土行业和自治区唯一入选我国“原材料工业20大低碳技术”的项目。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创新的“乘数效应”不断叠加,激发出内蒙古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减存量、优增量,增加“含绿量”;强创新、转动能,提升“含金量”。“双碳”战略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蒙古正在书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