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行走在阿拉善广袤的农区田间地头,瓜果飘香,玉米种植地里绿意盎然、芬芳扑面,高标准农田一望无垠,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田畴牧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处处尽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如今,伴随着阿拉善盟上下奏响农业兴、农民富的时代强音,阿拉善盟正全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华丽“转身”,乡村农区面貌更美了、现代农业产业更旺了、农民的口袋更鼓了、农民的思想更活了,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在阿拉善绿洲沃野之上徐徐展开,浓墨重彩描绘。
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粮田变良田
走进阿拉善盟孪井滩引黄灌区,只见阳光下一株株绿油油的玉米,在黄河水的滴灌下长得格外茁壮。
“现在种地再也不用大水漫灌了。”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阿敦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谢文清感慨地说:“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嘎查1万多亩农田全部采用了滴灌技术,与过去大水漫灌相比,不但省水省肥省工还增收。”
2012年开始,孪井滩灌区陆续投资上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1年4月初,随着最后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完成,孪井滩灌区8.5万亩农田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解决农田设施老化、不配套、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土地亩均效益。据统计,截至2022年,阿拉善盟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4.92万亩,实现农业节水灌溉44万亩;创建1个千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5个万亩和20个千亩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稳步推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至78%,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阿拉善盟农区平均新增有效耕地面积5%—10%,减少田间耕作成本10%—2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增加30%—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7%以上,项目区田、林、路、水、井、电得到基本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稳产增产,显著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两天,阿拉善左旗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亚斌和同事们顶着烈日高温,忙着在全旗各地的田间地头为农户做技术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后,可以很好地实施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从而达到化肥减量增效、节水降耗和增产的效果。”刘亚斌说。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阿拉善盟地处西部内陆地区,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少,土地面积虽然广阔,但由于水资源极度匮乏,实际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近年来,阿拉善盟积极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地”方针,大力实施以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结构节水为主的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在节水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水源地蓄水量,提高水源质量,还能减少虫害发生,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阿拉善盟坚持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将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作为结构调整的优先方向;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不断压减洋葱等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推广玉米无膜浅埋滴灌抗旱节水、优质高产抗病专用品种;鼓励引导农牧民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约8.46万亩。截至2022年底,该盟实测耕地农作物种植基本实现节水灌溉,通过无膜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以上的目标,同时配合水肥一体化,实现亩均节省肥料10%以上的目标,亩均节本增收150元以上。
良好的农田生态不仅带动了阿拉善盟农村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农田生态旅游、农田生态农庄等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大手笔书写现代化农业 玉米种植模式居全区前列
沐浴着初秋大漠的艳阳,阿拉善左旗今年种植的20万亩玉米已陆续进入乳熟期和蜡熟期。走进各苏木镇田间地头,一排排玉米植株郁郁葱葱、挺拔整齐,一个个玉米棒颗粒饱满,长势喜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自春耕春播以来,阿拉善左旗农技推广中心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定期做好各项监测预警,指导农户科学管理,力促玉米种植稳产增收。
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巴润霍德嘎查“干播湿出”玉米地里,农户李有兵正忙着给自家300多亩“干播湿出”玉米补钾肥、浇水。“我全部用的是优质玉米种子,还采用技术员给我们指导的‘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管好的话,预计玉米亩产能达1000公斤以上,青贮饲料也有6至7吨。”李有兵说。“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出苗率不仅高于传统播种技术,还节约了冬灌和春灌的费用,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之前,种植玉米利用漫灌浇水等老技术,肥料的利用率很低,玉米长势也不够好。现在按照新技术种植,滴灌浇水,不需要打埂子,玉米长得好,也能省水省肥料、节省劳动力,种植、收割都进行机械化操作。”阿拉善左旗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亚斌告诉笔者,“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依托低压管道系统与特制灌水器,将水肥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苗壮根强,增加产量。为了让该技术更好地推广应用,他和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干播湿出”玉米田间管理,为他们讲解肥水管控、除草、打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并现场为村民解答遇到的“疑难杂症”,力促玉米种植稳产增收。
据了解,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独特、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适宜玉米种植,玉米占总播面积的七成左右。为解决缺水瓶颈,阿拉善在全盟大力推广以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结构节水为主的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在多年示范基础上形成了以“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重点的玉米种植模式,年应用面积达30万亩以上,亩产量达1200公斤左右,居全区前列。通过调查,该模式的应用平均每亩可减少水电费62.7元。不仅如此,大水漫灌时化肥用量至少在38公斤/亩(纯量),应用“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后下降到29公斤/亩,亩均可省肥料40元,平均亩产量可增加150公斤,亩增收215元。在推广玉米“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同时,还配合实施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可实现节水、节肥、增效30%,化肥利用率达40%。目前,该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大范围推广,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
据阿拉善盟农牧局农业科科长谢金庭介绍,当前全盟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4.92万亩,补齐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为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土肥技术队伍建设,为推广玉米“干播湿出”技术提供支撑,并积极推进“干播湿出”等技术与主导品种集成装配,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全盟范围内创建5个万亩片、24个千亩方,集中推广“干播湿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内平均单产1156.3公斤/亩,高于周边区域10.5%。
“近年来,全盟农牧部门充分发挥技术资源优势,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指导,为玉米整地、播种、植保、采收提供了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管理集约化,有效促进了玉米产业提质增效。”谢金庭说。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年初以来,阿拉善盟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立足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积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时按照“抓组织保障管农业、抓政策宣传促农业、抓技术指导丰农业、抓备足农资强农业、抓示范工作推农业”为契机,做好农业培训、病虫害防治、提高群众科学管理与种植、全力保障抗旱用水等,真抓实干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扬起黄河万方水 流出富民千顷绿
初秋的孪井滩灌区,喝饱黄河水的成片玉米种植地,长势喜人,株株挂满了饱满而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在阳光下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一泵站,是整个扬黄灌溉工程跳动的心脏。这几天正值秋季第四轮灌水期,黄河水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北,通过干渠、支渠、斗渠构成了循环系统,把生命之水送往8.5万亩的农田,让绿意不断蔓延。
孪井滩灌区是阿拉善盟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全区唯一的黄河四级扬黄灌溉区。上世纪80年代,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生存条件,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作为阿拉善盟实施集中转移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牧民率先致富达小康的重点工程予以立项实施。1988年3月24日经水利部正式批准立项,组建成立了阿拉善盟孪井滩建设指挥部,抽调近100名水利行业专家、大中专毕业生和社招技术人员充实技术力量,参与建设。1991年9月15日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当地群众欢欣鼓舞,全力支持工程建设。
“当时在荒漠戈壁中开展工程建设,特别艰苦,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常常是一席麦草入眠、半碗砂砾下饭,战严寒、斗酷暑,在漫天的黄沙里测量、放线、砌渠、质检、开荒,历经26个月不分昼夜地艰苦奋战,孪井滩扬黄灌溉水电主体工程于1993年11月1日一次性通电上水成功,199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孪井滩黄河高扬程灌溉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培新说。
据介绍,自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建成后,从上世纪90年代初,阿左旗、阿右旗33个苏木镇87个嘎查的2.5万贫困牧民和困难企业下岗职工陆续搬迁落户孪井滩灌区,成了这片“新土地”的新主人,一座崭新的城镇在戈壁荒滩上悄然崛起。随着黄河水的引入,孪井滩地区粮食产量迈入了逐年攀升的新时代,从1997年的2500万公斤到2022年的6160万公斤,增长了2.4倍。此后,随着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灌区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从1997年的4.4万亩到2022年的8.5万亩,增长了近2倍。农民收入也在成倍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亩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到现在亩均纯收1200余元,增长6倍之多。实现了让搬迁移民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现在的灌区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房前屋后庭院经济欣欣向荣,各类农机农具一应俱全,生产生活逐步迈入现代化。
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的建设、运行还从根本上改善了该地区干旱少雨、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有效缓解了阿拉善的缺水情况,每年通过扬黄灌溉工程从黄河上游取水5000万立方米左右,保障着孪井滩近9万亩耕地的适时用水,兼顾着腾格里工业园区、葡萄墩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和示范区内的生态用水需求。工程投运以来,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灌区原有的流动沙丘和大片沙化土地变为良田,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一片人工绿洲,彻底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让宝贵的黄河水更好地造福一方,30年来,孪井滩黄灌人全力以赴推进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陆续实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西部地区节水增效、水权置换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项目,灌区实现节水滴灌全覆盖,水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2022年孪井滩扬黄灌区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型灌区,实现了阿拉善全盟及自治区节水型灌区零的突破。如今的孪井滩灌区,已初步建成了“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灌区。
“经过黄河水多年来的灌溉,如今的孪井滩引黄灌区土地肥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几代黄灌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各级水利人勠力同心、奋楫笃行的回报。我们要以此为动力,不断提高灌区节水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地利用好黄河水,让宝贵的黄河水更好地造福一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唐培新说。
据了解,多年来,在黄河之水浸润涵养下,孪井滩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向好,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昔日荒滩变成万亩良田,近9万亩的耕地郁郁葱葱、碧波翻涌,曾经飞沙走石、漫天黄沙的孪井滩已变成了岁岁是丰年、年年谷满仓的富饶家乡。扬黄灌溉工程也早从一项水利工程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兴业的生命线和守护北疆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阿拉善盟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