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安盟突泉县太本林场——

治沙造林“接力棒”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张佳

  深秋时节,站在兴安盟突泉县太本林场高处远望,漫山秋色尽收眼底。金黄草甸随风舞动、漫山树木斑斓多彩,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蕴藏着林场干部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在荒芜中筑起绿色长城、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时间回拨到40多年前,那时的太本林场植被稀疏、一片荒凉,肆虐的风沙严重侵蚀着周边的农田,阻碍着交通干线畅通,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今年86岁的退休林业工人初振海,从小就住在太本林场周边,他对当年漫天黄沙的情景记忆深刻。“40多年前,我们一家人守着几十亩靠天吃饭的旱地,春耕风吹沙埋,反复补种也剩不下几棵苗,秋天也没什么收成,很多人都搬走了。”尽管吃尽了风沙的苦,但初振海反复思量后还是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1971年,在国家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号召下,突泉县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突泉县太本林场。初振海也成了林场的第一代林业工人。

  “那个年代,林场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机械。挖坑、运苗、栽树、浇水都是人工作业,去造林时得备好一天吃的干粮。”望着眼前的满山植被,初振海感叹,他们当年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太本林场土壤主要为沙土和碱土,地下水资源匮乏。针对这一现状,林场积极推广“灌木两行一带造林”,雨季造林大量采用“容器袋造林”等治沙造林的新技术、新经验,使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

  治沙造林的过程艰辛而漫长,需要坚守,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三北”防护林、人工种草、小流域治理、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太本林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沙化总体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从2000年至今,太本林场完成国家林业重点工程10.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93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6.12万亩、其他治沙工程2.79万亩,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文冠果号称铁杆庄稼,3年结果、5年丰产,每亩经济效益可达2000元,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树种。近年来,突泉县将文冠果种植作为一项富民绿色产品倾力打造,在全县栽植文冠果7万亩左右,其中太本林场就达到1.9万亩。

  “文冠果树耐干旱、贫瘠,抗风沙,在山地、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甚至在裸露的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太本林场场长汪义有说,文冠果作为生态林、水土保持林、防风林,正在发挥独特作用。

  森林资源是林场发展的命脉,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更是林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管好“生命林”,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太本林场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打出“组合拳”,为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选聘生态护林员101人,实现了对21.76万亩林场的有效管护。

  “我们加大巡护力度,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巡查,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维护当地的生态秩序,确保辖区内无事故发生。”太本林场护林员常玉春说。

  种一树,成一片,追一梦,绿荫在突泉城外不断延伸。太本林场一代代造林人将手握治沙造林“接力棒”,在植绿固沙的道路上接续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北疆文化
   第06版:特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治沙造林“接力棒”代代相传
我区扎实推进第二批 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强国复兴有我”宣讲报告会举行
“把脉问诊”守护桥梁安全
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 歼灭战现场推进会召开
让学生们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锡林郭勒盟启动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重点工程2023年秋季会战
内蒙古4名代表当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2023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大会开幕
全区超3.8万名环卫工人收到“慰问礼包”
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