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蜿蜒的查干沐沦河水面如镜。河两岸,赤峰市林西县官地镇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毗邻而居,它们山水相依、一衣带水。
漫步河岸,处处可见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一条条笔直的乡村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新居里村民们安居乐业,各族群众互帮互助水乳交融。
近年来,两个镇子立足区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个方面共创联建,共建“一河两岸——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查干沐沦河两岸。
眼下正是冬闲时节,官地镇龙头山村食用菌产业基地里却是一番忙碌景象。在发菌棚里,一排排菌棒摆放整齐,村民们正有序地为菌棒翻堆、刺孔、接菌等作业,为来年菌棒上架种植、丰产增收做足准备。
查干沐沦苏木岗根村的苏日娜一边检查菌棒情况一边说:“散堆是为了菌棒通风,让菌种长得好一些。”
尽管生活在查干沐沦苏木,但她在官地镇龙头山村食用菌基地已经干活2个年头了。“离家近,工资高,一年四季都有活,一年挣个两三万不成问题。”苏日娜告诉记者,自入冬以来,她就没有歇过,虽然忙,但她觉得日子很有盼头。
采菇、脱袋、打孔、挪棒……食用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苏日娜都得心应手,已然成了食用菌基地的“多面手”。像苏日娜一样,在龙头山村食用菌基地常年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到季节性用工高峰期,务工的人更是达100余人。随着官地镇“香菇产业”一年年不断发展壮大,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到食用菌种植大棚里帮忙干活,他们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务工补贴家用。
“我们与查干沐沦苏木一直都是子一辈父一辈的关系,这些年大家互相帮助,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我们两地还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团结园子’故事。”龙头山村党总支书记郝俊和说,在20世纪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龙头山村许多刚出生的小孩因母亲奶水不足饿得哇哇叫,查干沐沦苏木的牧民听说此事后,就把自己家里最珍贵的牛奶、羊奶拿出来喂孩子们。后来龙头山村为了答谢这些牧民,帮助他们种植蔬菜,还专门腾出20亩地,手把手地传授技能。如今,那块象征两地村民互相帮助的田地,被亲切地称为“团结园子”。
“‘团结园子’的故事要一代代讲下去。”郝俊和说。这段源于特殊时期,跨越了地域、血脉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正是党的民族政策结出的果实,民族团结佳话在新时期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下转第3版 ■上接第2版
今年9月,“庆丰收 促和美”一河两岸共庆丰收节在官地镇下官地村举行。两地通过“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谈经验、讲做法、提对策,围绕“官地镇与查干沐沦苏木产业发展”这一话题展开热烈探讨交流,现场气氛融洽。大家立足自身的发展优势,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为实现一河两岸各族干部群众在情感上互融、产业上互助,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同过丰收节只是两地相互联动的“小节目”,近年来,两地学校实施联建共建机制,推动基础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两地中蒙医药跨区域协同发展交流,着力打造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两地跨区域就业协作机制,让各族群众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两地共同构建大安全格局,创造性开展基层治理会商机制,提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
如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植于两地各族人民心中,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抓好产业发展,建设美好家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故事在一河两岸不断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