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茂旗总面积18177平方公里,占包头市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二,是包头市贯彻落实“两个屏障”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
该旗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春季干旱,风沙频繁,沙尘暴日数达20-25天,风力强度较大,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三北”工程实施初期,达茂旗以乔木种植为主,但乔木生长耗水量大,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存活率低。经过实践与探索,该旗林业和草原局选择具有良好抗旱、保水、防风沙、降尘土、抗盐碱的灌木进行种植。通过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规划适合该旗的生态建设模式。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这是达茂旗乌克忽洞镇乌克村五大墒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写照。当时五大墒自然村长期饱受风沙之苦,几乎见不到绿色,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该地区由于风蚀沙化严重,土地有机质含量严重流失,导致耕地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甚至严重到一年到头籽种都收不回来。
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后,一场浩浩荡荡的绿色保卫战在这里打响,一代代达茂林草人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战风沙,经过多年的努力共种植柠条5100亩,形成了“带、网、片”的风沙防护体系,五大墒自然村从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田野,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
达茂旗作为农牧交错地带沙化土地治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共实施了模拟飞播19.2万亩,人工造林40万亩,封山育林188.7万亩,草原围栏封育296万亩,项目区的林草综合覆盖度由28%提高到48%以上。该旗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到2023年共完成草原治理面积350万亩,林业治理面积310.8万亩,至此,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记者从达茂旗2022年印发的相关通知中获悉,该旗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涉及草场面积2378.54万亩。其中,禁牧区374.905万亩,草畜平衡区2003.635万亩。全旗通过严格执行“禁牧、禁垦、禁伐”制度,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一系列保护性措施,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如今, 达茂旗建立了巴音杭盖与腾格淖尔荒漠草原及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以叉子圆柏为主的各类野生保护植物8种,野生动物28种。干涸了30多年的腾格淖尔湖蓄水量恢复到1亿立方米,重现碧波荡漾。治理在期矿山地质932公顷,石宝铁矿、巴润公司建成全国绿色矿山。
全旗现有旗、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林长398名,构建了长效机制。通过借鉴“林长制”制度,共设草原管护网格员244名,建立草原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
达茂旗腾格淖尔、赛打不苏、黄花滩水库3处湿地已列入盟市级重要湿地名录,通过“以湿治沙”,调节水分平衡、通过水分循环来改善局部气候和空气质量。达茂旗林业和草原局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实施系列重大生态修复项目,使全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自2019年建设野生动物救助站以来,累计救助各类野生动物85只。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荒漠化治理、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项目,实现了多赢发展目标。该旗农区从西到东初步建成一条长约100公里的生态林草带,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地带得到有效治理。通过领取退耕还林、公益林管护补贴等,促进了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每年发放补贴2500万元。
截至目前,全旗林地面积51.0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0.5%增加到1.87%;草原面积2378.54万亩,草原平均植被高度从2003年的9.5厘米增加到15.8厘米,平均植被盖度从18.6%增加31.2%,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双缩减”,防风固沙能力明显增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达茂旗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