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中华典籍 汲取文化力量

  《营造法式》

  首部建筑典籍

  □雷焕

  《营造法式》由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等人编纂,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

  《营造法式》全书共三十四卷,分为总释、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个部分。其中,总释部分是对建筑基本概念的解释和阐述;制度部分详细记载了各种建筑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功限部分记载了建筑各工种的用料、用工量的规定;料例部分列举了各种建筑材料的规格、用途和用量;图样部分则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图样和实例。

  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建筑业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业。为了加快规范建筑行业,北宋政府组织了李诫等一批专家学者编写《营造法式》。《营造法式》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统一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还对各种建筑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涵盖了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结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

  崇宁二年刊行本《营造法式》已失传,现在常用的版本是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南京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完整的丁氏抄本《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作为我国最早的建筑学典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统一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还对各种建筑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营造法式》也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册  明朝人的户籍

  □郑学富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遗址展厅内的“黄册”,是明朝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

  明朝初年,朝廷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4份,分别上报朝廷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黄册”。

  黄册以户为单位,人丁部分包含户家男女姓名、年龄,男子成丁、不成丁,妇女大、小等项;事产部分包含田、地、山、塘、房屋、车船、耕畜数量等项。

  明朝早期,黄册把人口分为民籍、军籍、匠籍。民籍包括儒士、医生、阴阳卜士等。军籍有校尉、力士、弓手、铺兵等。匠籍包括厨役、裁缝、马船工匠等。另外,濒海地区盐户称盐灶籍,佛教寺院有僧籍,道教观曰道士籍。明代中后期,按从业类别登记户籍,又增添官籍、商籍、先贤籍等。民户增有天地坛户、种树人户、坟户、光禄寺酒户、陵户、庙户、园户、瓜户、果户、米户、藕户、窑户、羊户、乐户等。人户以同姓著籍,禁止异姓合户。

  明朝的黄册制度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朝廷视黄册为国家典籍。明初,皇帝郊祀时,中书省吏员将黄册陈列于坛下,皇帝率百官行祭天大礼。礼毕,黄册贮藏于南京太平门外后湖(玄武湖)东西二库。

  黄册制度见证了明王朝的兴衰。从洪武十四年至崇祯十五年,共攒造了27次。据《后湖志》载,每次大造,各地送南京户部转后湖收贮的黄册多达6万余本,至明末,所贮历代黄册在200万本以上。

  《王文公文集》  书页后的“孤本”

  □鱼子涵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是现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成为研究南宋政治经济社会的重要文献。《王文公文集》全帙100卷,迄今无翻刻。

  王文公即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谥号“文”,世称王文公。龙舒,指舒城县治内的龙舒郡,今安徽潜山、舒城一带,宋时属淮南西路庐州。王安石曾任舒州通判,每夜登台读书,后人有诗曰:“荆公读书处,夜月生辉光。台高月皎洁,清影照回廊。至今留胜迹,千古有余香……”南宋年间,龙舒郡刊刻《王文公文集》,世人习惯用刊刻地点命名书籍版本,故称“龙舒本”。

  《王文公文集》,印刷在宋代公文纸的背面,纸正面的公文是向汮书札。向汮,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北宋宰相向敏中的五世孙。向敏中的曾孙女是宋神宗的皇后。

  《王文公文集》是国内孤本,清朝末年从内阁大库流出,辗转多位收藏者之手。上世纪60年代初,这部古籍现身香港,被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徐森玉和谢稚柳购回,委托旅居香港的王南屏、徐伯郊跟进,最后由王南屏收藏。此后,有日本人数次向王南屏重金求购,均遭拒绝。王南屏表示:这是中国的国宝!

  1984年,全国书画鉴定组对《王文公文集》进行鉴定,称其为“孤本秘笈”——从雕版史角度讲,字体端庄,雕工精整,首尾如一,印刷清朗,纸墨如新,保存良好,是现存宋版书中最上等的,当属国宝级重要文物。

  1985年,王南屏遗孀房淑嫣将这部古籍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王文公文集》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岳阳风土记》  岳阳第一志书

  □程磊磊

  岳阳又名岳州,古称巴陵,古时属于楚地。北宋末年,进士范致明因为人刚正,得罪了权贵,被贬到岳州。他以“田野调查”的态度,对岳州进行了全面考察,为后人留下了《岳阳风土记》和《巴陵古今记》。后者已经失传,幸有前者流传至今。

  《岳阳风土记》被称为“宋人风土书中的佳本”和“岳阳地方志第一书”。它追溯了岳州的郡县沿革,详述了地理变迁,考证了古迹存亡,同时也记录了本地的物产和当地人的生计,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描绘宋代岳阳的珍贵史料。《岳阳风土记》收录于文澜阁《四库全书》第598分册中。

  岳州在宋代时位于荆湖北路的东南部(今属湖南省北部)。《岳阳风土记》记载,岳州是古时一个叫“三苗”的部落的领地,战国末年属楚罗子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岳州改为长沙郡,一直沿用到汉末。晋代时长沙分割为巴陵等县,郡治也在巴陵。巴陵这个名字虽然曾经被改为罗州、罗县、岳州,但到范致明所处的宋代,仍然保留了“巴陵”这个旧称。

  范致明对岳州的山川物产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援引多种材料,将岳州的山川名胜和神话历史一一对应。除山川、名胜之外,《岳阳风土记》还记录了当地的物产和民俗。比如,岳州特殊的赋税产品有茶笼、竹箭杆、翎毛等;民俗包括岁时、生产、居住、婚姻、信仰、祭祀等方面。

  《岳阳风土记》是一部重要的风土志,全面展现了宋代岳州的山川名胜、风土人情。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岳阳风土记》认识了解宋代时的岳州。

  《教坊记》最早古典戏曲论著

  □朱卫东

  《教坊记》成书于唐代,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间教坊制度、乐曲内容以及与起源有关的轶事,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唐代歌舞、戏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教坊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典戏曲论著。

  中国古典戏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中,戏曲已初见萌芽,历经商周两汉发展,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教坊记》是对戏曲活动的记述、总结、评论及观点阐述的集大成者。

  教坊是唐代设置的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主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记》的编著者崔令钦曾任著作佐郎、左金吾仓曹参军等官职。他常与教坊官吏来往,熟谙歌舞乐曲,从中了解到大量教坊故事。安史之乱后,崔令钦流寓江南,追思昔年旧事,写下《教坊记》。

  《教坊记》详细记述了唐代教坊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书中不仅对唐代歌舞百戏的剧目、曲目做了介绍和评述,还开列324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风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介绍了《大面》《踏谣娘》等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

  《教坊记》内容广博,语言简练明快。如描述艺人化妆技巧的语段:“庞三娘善歌舞,其舞颇脚重,然特工装束。”描写技艺高超的语段:“吕元真打鼓,头上置水碗,曲终而水不倾动”,动作刻画细致入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书中自序中可知,本书约成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之后,距今已逾千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旗县融媒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收藏
   第12版:公益广告
打开中华典籍 汲取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