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更为全面的政策支持。
乌海市作为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国家和自治区转型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乌海市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正在改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部署,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坚持垂直整合、成链成群,精准延长煤基产业链,提升资源型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焦化产业整合重组升级,将全市14家焦化企业整合为5个单体规模达到300万吨级以上的重组主体,争取焦化产能实现“现立后破”,更好保障焦化整合重组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绿色焦化产业基地。加快煤炭洗选行业垂直整合,有序推进综合性煤炭产业园建设,促进煤炭采洗选配运一体化发展,实现煤炭洗选行业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推进矿业权整合重组,加快矿山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矿山大中型比例达到90%以上。推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含鄂托克旗)煤炭矿区总体规划》早日获批,抓住政策机遇,推动研究解决“三权不变”煤矿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优化煤炭产业布局,稳住煤炭“基本盘”,推进煤炭勘探和探转采工作,保护性开采焦煤,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煤炭生产企业提升煤共伴生资源综合勘查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持续深化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行统一连片治理标准,到2025年基本完成10处集中连片治理区。进一步强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督促生产矿山全面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义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探索“矿山修复治理+存量资源经营”开发模式,借助市场化运行机制,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与光伏等产业相结合,推动废弃矿山循环再利用,提高矿山恢复治理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持续完善绿色矿山创建达标,整合后的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创建标准。督促指导全市88家矿山企业编制地质环境治理年度计划、规范管理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鼓励煤炭企业提升煤矿采掘成套装备智能化控制水平,争创自治区“5G+”智慧矿山示范基地。
三是积极建设以“风光氢储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有序推进现役煤电机组整合重组和改造升级,支持存量燃煤自备电厂实施新能源替代,全面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动传统燃煤电厂与新能源、储能、氢能等耦合式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打造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打通阿拉善—乌海跨区域绿电通道,提升市外电网电力输送能力。加快发展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氢能在交通、化工等领域的研究推广应用。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提升蒙西电网的调峰能力,扩大电网接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容量。
四是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和百万吨级有机硅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完善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君正、华恒、三维、广锦等可降解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实现BDO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计划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以工业硅为支撑,发展有机硅、多晶硅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兴发科技有机硅新材料一体化循环项目、东晶光伏全产业链项目、协鑫东立颗粒硅及配套项目等,发展光伏等材料产业,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者系乌海市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