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区农牧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全力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表现在“五个强”上。
这一年,我区农牧业生产能力越来越强。■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粮袋子”装得满,粮食生产“二十连丰”,呈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的良好态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4亿亩,较上年增加49万亩。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791.6亿斤,稳居全国第六。主要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较上年增加7.4斤,达到755.5斤/亩,总产、单产增幅均居全国前列。“菜篮子”供得足,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万亩,总面积达到234万亩,为全区提供了550多万吨蔬菜。“肉盘子”端得稳,持续推进肉牛扩群提质、肉羊稳产增效,肉类产量有望突破300万吨,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奶罐子”质量高,伊利、蒙牛闯进全球乳业10强,分别位列第五位和第八位。全区奶牛存栏、奶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奶产业产值有望突破2200亿元。
这一年,我区农牧业基础保障越来越强。“一块田两块地”建得好。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5237万亩,实施了黑土地保护工程50万亩,保护性耕作1936万亩,开展盐碱地改造10万亩。良种用得好。今年我区启动了11个育种联合攻关和13项“揭榜挂帅”工程,牛羊核心育种场数量保持全国首位。创建了9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马铃薯良繁面积、大豆繁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3位。着力提升60个“看禾选种”平台示范水平,带动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技推得好。创建了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遴选810项农牧业科技成果推动转化应用,创建了50个“政产学研用”科技小院,培育高素质农牧民2.27万人。
这一年,我区农牧业发展韧性越来越强。新认定自治区龙头企业149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70家。新创建奶业、马铃薯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和8个产业强镇,创建数量全国第一,全链条发展成为产业新动能。在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村开展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示范行动,带动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400万亩。在37个牛羊养殖大县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区60%牛羊养殖。在全区30个旗县推广“金融副村长”模式,2353名“金融副村长”上岗服务农牧民。在40个产粮大县开展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金融服务成为助农“生力军”。实施集体经济“扶持引领”行动,全区所有嘎查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前三季度,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63元。
这一年,我区农牧业政策支撑越来越强。出台了《促进耕地高效利用实施方案》等7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配套出台了100多个工作方案抓落实。还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条例》等4部条例,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法律支撑进一步增强。
这一年,我区农牧业生态发展越来越强。绿色发展成色足,持续推进农业“四控”行动,实施农业统防统治面积5696万亩、绿色防控面积5567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地膜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全面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品种节水、结构节水、机制节水“五节”措施,实现农业节水3.73亿方,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4,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品牌叫得响,668个优质特色农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位居全国第一。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319个、产量44.46万吨,有机农产品342个、产量304.88万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