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奋进新时代的多彩故事。在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召开之际,《内蒙古日报》推出“数说内蒙古”系列报道,让我们在跃动的数字变化中,感受万马奔腾的内蒙古。
□本报记者 霍晓庆
4.3万亩,是2023年6月以来内蒙古日均防沙治沙速度。
数字的背后,是日益扩张的“绿色版图”,更是无数治沙人的苦战鏖战,是超前的谋划和科学的治理,是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心和担当。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了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了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并亲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印发,再次部署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
号令一出三军动,坚定自觉打主攻。作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跑出防沙治沙“加速度”。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鏖战沙海
寒冬腊月,治沙人仍在忙碌着。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满载着沙米、油蒿、梭梭等植物种子的飞机正进行飞播种草。1月5日至今,已完成飞播种草面积50.68万亩。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一年四季不停歇,防沙治沙一直在路上。”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局长苏俊说。
乌拉特后旗治沙人的状态,也是内蒙古从上至下全区各地大抓生态建设的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后,内蒙古第一时间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启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规划的5个治理区域和11个重大工程全部纳入国家“三北”工程规划,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全部纳入“三北”工程实施范围。
“立即进入冲锋夺隘的战时状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地把‘仗’打起来”。一批批工人和物资进驻沙漠,一台台机械开进沙漠,一场场全民动员的治沙大会战启动,内蒙古大地掀起了防沙治沙集中攻坚热潮。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鄂尔多斯市本级安排配套资金3亿元,通过栽植沙障、造林种草、光伏治沙等措施,日均治沙面积超过1万亩。达拉特旗成立了苏木镇街道、旗直部门、企业社会团体、民兵、青年学生、农牧民等6支治沙攻坚队,冲锋在防沙治沙第一线。巴彦淖尔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抢进度、抓质量,2023年开工21个生态建设和治理项目区,完成生态建设治理13.01万亩。乌拉特后旗在位于阴山脚下的西补隆林场探索用10种材料做成沙障,防止乌兰布和与巴音温都尔两大沙漠越过阴山“会师”。
在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区,通辽市实施 “五个千万”工程,推动沙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赤峰市在翁牛特旗开展以工代赈试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阿拉善盟打响阻沙汇合阻击战、阻沙入河攻坚战、河西走廊保卫战、阻沙上山持久战、阻沙断路运动战等“七大战役”,坚决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连片,阻止沙漠东侵南移,保卫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越是艰难越要上,不达目的不罢休。2023年,内蒙古防沙治沙950万亩,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在黄河边、在沙漠“握手”之处、在沙漠和城乡间、在沙漠腹地,一片片黄沙披上了“金甲”,一道道绿色屏障拔地而起,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科学赋能、典型带动创新治理
这几天,在黄河“几字弯”南岸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现场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光伏板下,治沙民工联队施撒芦苇、沙柳等固沙植料,无人机穿梭于已铺设好固沙植料的光伏板间,将节水灌木种子均匀撒播,等到春季来临,这些种子就会成为库布其沙漠中的一抹抹新绿。
亿利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负责人贺鹏飞介绍,该项目年可发送绿电41亿千瓦时,配套的板下治沙固沙工程可实现治沙10万亩。下一步,将通过板上发电,板间、板下统筹兼顾特色生态修复、经济作物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式,打造 “一地多用”立体生态修复模式。
在内蒙古,光伏治沙已经遍地开花。抓住国家“沙戈荒”大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内蒙古大力布局光伏治沙基地。在乌兰布和沙漠、在库布其沙漠,昏黄的沙海正被一片片蓝色覆盖,蓝海之下,各种经济作物保持水土、产生效益。光伏治沙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以光伏治沙为例,科技的赋能,产业的带动,在内蒙古,防沙治沙已经成为一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大事业,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条新路。
2023年秋天,磴口县防沙治沙局传来好消息: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试验成功!
“同样作为干旱地区造林的先锋树种,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每亩年产鲜食肉苁蓉300公斤以上,产量、产值均是传统梭梭接种肉苁蓉的3倍之多,肉苁蓉被纳入‘食药同源’物质目录后,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我们要在全县推广,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带动更多农牧民增收。”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产业+治沙”模式将沙地变宝地,在内蒙古已经具有成熟的模式,成为沙漠地区重要的发展方式之一,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将为沙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
翁牛特旗,曾经全旗40.36%的土地面积被科尔沁沙地覆盖,人民饱受风沙之苦。直到13条穿沙公路修好,五横八纵将全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不仅方便治沙物资、治理措施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经济发展的动脉。如今,翁牛特旗80.3%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以路治沙”作为防沙治沙的一大创举,正在被广泛推广。
在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总结出了“库布其模式” “磴口模式”等模式 ,探索出了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低覆盖度治沙等科学模式,还挖掘出“前挡后拉”“先治洼、后治坡”等行之有效的“微创新”和“土办法”。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中,这些科学的方法和典型经验被全面梳理总结、有效推广应用,正在成为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有力“武器”。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防沙治沙将是2024年的投资重点。”1月17日举行的全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指出。抓住机遇,大干快干,决战决胜,内蒙古正努力让一张张“蓝图”变成“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