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代表性杂技节目的继承与创新

  ◎马永

  内蒙古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这里的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内涵丰富的独特文化与绚丽多姿的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体系。内蒙古杂技艺术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鲜明特色为世人瞩目。

  新中国成立70年余来,在党的“双百”方针和“二为”方针指引下,内蒙古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一批批卓然有成的艺术家和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是内蒙古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文艺界思想解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内蒙古杂技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是内蒙古杂技艺术大变化、大发展、大繁荣的40余年。内蒙古的杂技艺术已由过去相对封闭的传统阶段,发展到了全新开放的现代化阶段,过去形式相对单一的传统节目,也逐渐向综合性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过渡。近些年,大型“杂技主题晚会”“杂技剧”等艺术形式不断登台亮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蒙古杂技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内蒙古杂技在创作理念、题材开掘与创作方法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譬如,在创作理念方面,艺术家们广采博取、吸纳新的艺术观念与美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在创作题材方面,由以往较多局限的单一化,走向更为宽泛的多元多样化,内蒙古大地上的自然风物、时代精神、人文风采等元素,通过作品都有较好的呈现;在创作方法方面,求新求变已逐渐成为大多数艺术家们的艺术自觉。这个时期的内蒙古杂技艺术家们创作热情高涨、大胆探索,在原有传统节目的基础上,不断出新,创作编排了一些时代特征鲜明、具有自觉美学追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改革开放后迄今的内蒙古杂技艺术,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变革期,其作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以及影响力都是可圈可点的。内蒙古杂技作为祖国杂技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引起杂技界的广泛关注。

  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创演的杂技节目,是内蒙古自治区杂技艺术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该杂技团成立60多年来,经过几代杂技艺术工作者的耕耘,将内蒙古杂技深深扎根人民中间,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杂技艺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出人才、出精品一直是内蒙古杂技界的不懈追求。内蒙古杂技传统节目《踢碗》,从4人到5人再到6人,随着参演人数的增加,花样不断翻新,难度越来越高,观赏性越来越强。其中《四人踢碗》荣获第十三届法国巴黎“明日”世界杂技节金奖;《五人踢碗》荣获第六届全国“金狮奖”杂技比赛金奖、意大利第二十三届国际金色马戏节金奖等国内外15项大奖;《六人踢碗》获俄罗斯第十二届乌德穆尔特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熊奖”。如今,《踢碗》节目已成为内蒙古杂技极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其表演艺术与技巧难度堪称一流。飞旋的银碗、精美的服饰、悠扬的长调、马头琴音乐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广袤辽阔的内蒙古画卷。节目重点突出行进变化中的组合对传、对接、对踢、连传、连接、连踢等高难动作,如丁字踢、交叉踢、链式后踢、四角定位踢、转圈踢接、扇形连踢等。单人经典技巧有:5个碗同时连踢连接、1人连接28个碗等,令人百看不厌,每次演出都给人震憾的感受和体验。

  《套马杆》由中国传统杂技节目《钻圈》改编而成,将传统道具改成牧民手中的套马杆,演员们技艺超群,犹如驰骋草原的骏马。该节目中杂技演员不仅要跳得高,还要表演各种造型和技巧,最后演员从套马杆中飞腾而过,观众赞誉这个节目是“向地球引力挑战的艺术”。

  集体多人配合的杂技节目《搏克勇士》,需要演员之间团结协作,高度默契。节目中有很多高难度抛接人体、叠罗汉、相互托举等动作,既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又需要充沛体能。编排上结合蒙古式摔跤的形式,配以雄劲有力的音乐,展示了男儿“三艺”中搏克手们的豪迈气概,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节目。

  随着各地“杂技剧热”的兴起,内蒙古的杂技艺术家们不甘居后,精心编排优秀杂技节目。极富民族风情的杂技剧《鸿雁》,获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国内首创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获第八届“中国旅游投资艾蒂亚奖”中国最佳旅游演艺项目奖、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跨界融合资助项目、2017年度马背杂技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22 年原创现实题材杂技剧《美好生活》成功首演,作为内蒙古杂技的又一成功案例,《美好生活》无论在创作理念,还是在编排形式上都堪称为“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的剧目。概而言之呈现以下创意和亮点:

  一、以开放的态度吸纳了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类资源。对该剧实行“揭榜挂帅”机制,体现了内蒙古艺术剧院要彻底解决艺术创作中面临的真需求、真问题的决心,从源头上给有心揭榜的艺术创作者树立了攻关目标。

  二、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人才。英雄不论出身,艺术没有疆界,破除了体制壁垒,形成了谁有能力谁来干的生动局面,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作理念,严格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激发了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

  三、试行了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的新举措。舞台艺术创作领域实行有效机制举措,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舞台艺术核心创意的突破创新,提高艺术创作链的整体效能。

  四、健全了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巩固国有文艺院团主导地位。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健全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机制,可有效激活舞台艺术创作人员内生动力,大幅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但内蒙古杂技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技艺并重”的前提下如何处理好“技”与“艺”二者的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地整合地域资源、发挥地域优势,以及对本区域杂技艺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梳理等问题。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不是孤立与封闭的。各艺术门类之间正在打破边界,相互包容与整合,未来的艺术世界正朝着开放多元的方向迅速发展。这是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杂技艺术发展的必然指向,国内外许多成功的例子都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包容与鼓励一切有益于内蒙古杂技艺术发展的探索与尝试,技艺并重、博采众长,真正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出新、创作与理论并驾齐驱,是内蒙古杂技界的追求方向。只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构筑内蒙杂技精神,体现内蒙杂技价值,展示内蒙杂技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内蒙古杂技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成为一门具时代气息,融“难、险、奇、美、意”于一体的独具内蒙特色与北疆气派的艺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电视剧《繁花》观后
~~~
~~~——吴斯日古楞书画艺术赏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法治
   第07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08版:出彩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影像力
他如何让“不响”响起来
内蒙古代表性杂技节目的继承与创新
容天地于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