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金三银四”求职就业黄金期,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挖坑设陷,“付费内推”“有偿就业”“实习生套娃”等乱象时有发生。近日,教育部发布求职指南,提醒高校毕业生务必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落入招聘陷阱。
近年来,招聘市场上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层出不穷,让不少高校毕业生未工作先破财。如“付费内推”,某些机构向求职者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就业岗位,但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实习生套娃”,某些用人单位的员工或非正式员工,以单位名义招聘实习生,借此分派自身工作任务骗取免费劳动,或进行有偿实习;“虚假招聘”,用人单位或非法中介机构进行虚假宣传,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对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骗局蒙蔽,掉入求职陷阱。
就业是民生之本,维护好、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和求职者基本权益是招聘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坚实基础。随着毕业季越来越近,部分去向未定的毕业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如果此时“病急乱求医”就极易掉入求职陷阱。很多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高校毕业生这种求职心切的心理设下骗局、屡屡得逞,当此之时,教育部发布预警提醒,非常及时而且很有必要。
统计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眼下是高校毕业生最后一学期,也是他们求职的高峰期。而一些不法分子借机挖坑设陷,导致招聘乱象频发,不仅损害了求职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就业市场。面对这些求职陷阱,既需要预警提醒,更需要加大监管和治理力度。只有及时清除求职障碍,排除求职干扰,才能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求职保驾护航。各相关部门必须重拳出击,合力填平大学生求职路上的陷阱。
公安、人力、市场监管和劳动仲裁等部门应强化协作,加大对招聘主体、招聘信息、招聘行为的监督监管力度,对实施诈骗的行为依规处置、惩罚,涉及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让不法分子付出应有代价,形成强大违法震慑力。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学生求职风险教育,提高大学生反诈骗能力,并提供精准化就业指导服务,确保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各信息发布平台要加强认证管理,规范信息发布流程,建立招聘企业红黑榜制度,确保发布的招聘信息真实、合法、有效。
防范求职陷阱,高校毕业生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轻信所谓的中介机构,要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求职信息,参加学校和政府组织的招聘活动,多种途径了解求职单位的真实情况,多与父母、老师及学长们沟通并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也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如遇到求职诈骗,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报警,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