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是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延伸,构建在理性上说服人、在感性上吸引人的网络思政文化育人体系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推进网络思政建设,就要以优质的文化内容充实网络空间,打造有态度、有厚度、有温度、有高度的网络思政课堂,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传播力,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内容选好“马”,标题配好“鞍”。正确的政治引领、思想引导是网络思政文化育人的灵魂。好马配好鞍,既要保证内容“正”,又要考虑标题“新”。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高校网络思政文化育人要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精心设计内容体系,帮助他们筑牢思想根基。要从最贴近学生身边的实际做起,从培养爱校情怀出发,培育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网络思政文化育人要充分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本文化的日常宣传教育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宣传、主题策划、录制传统文化网课等方式,使民族精神成为大学生深厚的思想滋养。挖掘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和精神传承“密码”,让学生从心里对学校文化产生认同,在爱校、荣校的情感中自然过渡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要注重对标题的选择和凝练,通过打造新颖的好标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 “下厨房”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追求的是原创性产品。“上厅堂”则要求新媒体人具备捕捉时事热点和占领媒体平台高地的能力。要经常性地推出原创文化宣传产品,随时准备借助网络热点推流量。网络思政文化育人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贴近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实际,打造有温度的网络思政文化,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目前在校大学生主体都是00后,网络思政文化建设应把握这代人的思想实际,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和作品,多用青年话语体系、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现学子的生活状态,关注年轻群体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短视频、网文、手绘、漫画等网络文化作品的制作与创作,让广大青年用自己创作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作品影响同学,更好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传递主流价值。
既要扩充粉丝量,又要增加阅读量。粉丝量和阅读量是网络思政教育效果的具体呈现,再好的产品没有人去阅读,也不会产生教育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增加粉丝量就是要提高平台的黏度,要不断在内容、形式、载体、语体风格等方面下功夫。平台建设除了要突出政治引领作用,还要加强实用性。要随时更新服务信息,使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得着、离不开、靠得住。要注重前期宣传造势和后期的立体式系列推送,重点突出、系统设计,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发布时间、恰当的发布数量。
畅通传播渠道,织密传播网络。网络宣传工作既要坚持内容为王,也要坚持渠道为先。有了好内容,没有有效的传播渠道,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力量和组织优势,将丰富多彩的宣传思想文化产品精准投放,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进行“千人千面”的推送,把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要织密布广传播渠道,建设覆盖广泛、直达基层的传播矩阵,在巩固好已有阵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生聚集度高的传播平台,形成传播网。要加强各级组织和平台的产品传播功能,进行规模化定点式的集中推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